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舌尖現象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舌尖現象


教育Wiki

目錄

舌尖現象

定義

指話到舌尖上卻記不起來的現象,認知論的解釋是形、聲、意三種代碼聯結困難,當原刺激物呈現檢索指引時,
只解出形碼、意碼,未能解出「聲碼」所致。簡單說就是指某些字詞已經到了舌尖,卻欠那麼臨門一腳
就是說不出來(或想不起來),稱為舌尖現象(tip-of-the-tongue-phenomenon;縮寫TOT)。

例如:在課堂上盯著某個學生,但卻怎麼都喊不出他的名字。

如何避免

只要先把資料整理好,讓資料變成有組織、有條理的資訊,再存放到大腦裡,將來只需要順著當初存入的系統,就可以順利的把資料提取/回憶出來了。 因為本質上人腦和電腦一樣,都是“資料處理的系統”,學習本身就是“資料處理的過程”;一般人學習時只專注在如何“存”(記憶),而忽略了如何“提取”(回憶),所以當心裡越急、不夠專心的時候,“存”的動作容易失敗,當然到時候就容易想不起來。

相關研究

Read與Bruce(1982) 曾對舌尖現象做過較長時段的追蹤研究。他們給受試者一些演藝人員的照片或口頭描述,譬如說,對一位百老匯名演員做這樣的描述:「他在百老匯演活了『查理的 姑媽』中的查理,但是大家對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在○○電影中扮演的那個枯瘦的傢伙。」在長達三個星期的期間內,實驗者對受試者進行了11次的深入測試,並獲得了近500個舌尖現象的案例。每當受試者表示,他知道這個照片中的人或描述中的人是誰,只是一時無法說出名字來,實驗者就會在下一次追蹤測驗時,繼續測試這個人名(必要的時候,也提供受試者更多的訊息),直到受試者能正確的回憶出來為止。
Read 與Bruce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那些被受試者指為「已經到了舌尖」的人名,平均在1.9天後會被成功地想起來。對那些「還得多想想」的人名,平均於2.7天後想起來。至於那些被認為「不大可能想起來」的人名,則平均於7.2天 後想起來。這些數據活生生地描述了一個有趣的記憶現象:我們確實可能將某些記憶保存得很好,卻表現得有如忘了它。這種遺忘顯然問題出在提取歷程,而非收錄 歷程或保存歷程。要從龐大的記憶庫提取訊息,面臨的問題和從龐大的圖書館書庫找一本書一樣,有許多可能的原因會造成提取失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