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里克森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艾里克森
詞條名稱:艾里克森
教育Wiki
Erik Homburger Erikson
Erikson 的理論為佛洛依德的主義(neo-Freudian)其異於佛洛伊德者主要有三點:
- Erikson社會發展理論,不是基於人格異常者得心理特徵所建構,而是依據一般心裡健康者的人格特徵為立論基礎。
- Erikson不像佛洛伊德那樣遲早其決定論的看法,而是將社會全是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
- 佛洛依德的理論是以發諸本我的性衝動(慾力)為人格發展的動力,是生物性的。Erikson的理論是發諸自我成長的內在因素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性的。因此他的理論所解釋的人格發展,可視之為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心理社會發展論是以自我為基礎;事後天學習而藍的,或為後天養成的。
Erikson 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al),簡稱心理社會論,立論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境接觸互動而成長,在個體與社會環境互動中,一方面由於它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特別事在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另一方面又不得部受到社會的要求(要求它必須遵守社會規範)與限制(限制他不可率性而為),使他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困擾。Erikson稱這種心理困擾為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對個體自我成長而言,發展危機也具有正面促進作用。因為個體受到危機感的壓力,它必須學會如何調適自我,從而符合社會對他的要求;自我調適之後,使為危機以化解,就等於個體的自我獲得了近一部的成長。對個體而言,此發展危機是正常的現象,故而稱常性危機(normative crisis)。Erikson 將人生全程案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八個時期
期別 | 年齡 | 發展危機 | 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 | 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 |
1 | 0~1 | 信任對不信任 | 對人性任,有安全感 |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不安 |
2 | 1~3 | 獨立自主對羞怯懷疑 | 能按照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 缺乏自信,行動畏首畏尾 |
3 | 3~6 | 主動對內疚 |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 畏懼畏縮,缺乏自我價值感 |
4 | 6~青春期 | 勤奮對自卑 |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
5 | 青年期 | 統合對角色混亂 | 有了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追尋方向 | 生活無目的感到徬徨 |
6 | 成年期 | 親密對孤獨 |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 與社會疏離,感寂寞、孤獨 |
7 | 中年期 | 愛心關懷對頹廢遲滯 |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 | 不關別人與社會 |
8 | 老年期 | 完美無缺對悲觀沮喪 | 隨心所欲,安享天年 | 悔恨舊事,淒涼孤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