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蒲松齡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蒲松齡


教育Wiki

生平

蒲松齡, 字留仙, 一字劍臣, 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辛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 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十八歲中秀才, 此後卻屢試不第, 遭遇坎坷。他將自己的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以及對當時社會矛盾的體察, 飽蘸著血淚, 傾注筆端, 創作了流傳百世的〈聊齋志異〉。但他的創作成就並不僅限於此, 幾乎涉及文學的各個門類, 他創作的詩現存1056首, 詞119 闋, 但曲有包括著名的〈墻頭記〉、〈姑婦詞〉在內的15種70餘萬字。此外蒲松齡還撰寫了〈歷日文〉、〈省身語錄〉等9種雜著, 內容涉及天文、農業、醫藥、教育等各個方面, 另有〈閘窘〉等三部戲曲。

特色、作品

【1】《聊齋誌異》不是遊戲消遣之作,而是作者憤懣不平的寄託。作者生活在那樣的歷史環境裡,目睹了百姓之痛與卑鄙齷齪的社會現實,結合了自身的痛苦和憤懣,很自然地激起了憤世疾俗的感情。在這批公案故事中,無形中也流露了蒲公的意識形態。作為反映時代、指陳時事的文言小說作品,與晚清興起的「譴責小說」 19在創作觀念上有先後呼應之勢。


  文言短篇小說發展至清,《聊齋誌異》應可視為成熟的高峰之作,「用傳奇法,而以志怪」,概括了此書寫法與內容上的特徵,此書一出,仿作者蜂起,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尤其譽為與之頡頏之作,但《閱微》側重記事明理,人物形象不如《聊齋誌異》的豐滿,大大減少了小說之味。在篇篇女鬼鶯燕、狐魂充斥的故事中,也潛含了這一批存活於人世間,以人民福祉為依歸的正義官吏,審斷屬於陽間的冤案獄訟,實不可忽略,亦為明清公案小說發展高峰中又一值得探究的瑰寶。


【2】作者蒲松齡(1640~1715)一生科舉不得意,長期過著貧困的墊師生活;大部分活動在淄邑和濟南之間,但接觸的人物卻非常廣泛,上至統治階層人物,下至農夫村婦、僧道術士。他同情農民疾苦,不滿現實,但又始終不忘進取功名,他既收集過民間的故事傳說,又有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作品中寄託了他內心的「孤憤」,即使在公案故事中,也藉著歌訟清廉官吏、譏諷貪官污吏的形象,來達到諷一勸百的目的。



  從現存篇章來看,《聊齋誌異》是由「人、鬼、狐、仙、怪」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情世界.雖然中國人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讓讀者強烈的感受到,似乎妖界比人間要溫暖,陰間比陽間還要美好。因為他所描述出來的那些所謂的「異物」,不但不會讓人覺得很可怕,反而覺得很可親、很可愛,甚至還覺得令人可敬。依她們對於愛情的態度大致上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代表反傳統的女子,她們絕不被禮教所拘束,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心儀的對象,更不需經過繁瑣的婚姻儀式,只要「趁夜奔之」就可以達到目的。

((資料來自: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四一期2002/11/29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