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蕭紅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蕭紅


教育Wiki

目錄

蕭紅

一.生平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1911年端午節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7年在哈爾濱就讀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父母替她包辦婚姻,但她逃婚,離家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師大附中,未婚夫汪殿甲尾隨而至,兩人在哈爾濱道外正陽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同居。1932年,汪殿甲以回家取錢為由,將懷孕中的蕭紅拋棄,險些被旅館老闆賣到妓院以抵還六百多元的食宿費。孤苦無助、重病纏身的她向報社投稿求助,報社編輯蕭軍趁著松花江發大水的混亂救出蕭紅。之後兩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號大院的一間小房相愛同居。蕭紅也從此走上寫作之路。獲得自由後的蕭紅和蕭軍卻又不得不面對貧窮和饑餓的追殺,他們經常出入當鋪,四處借貸,而此時的蕭紅又即將分娩。就在一個三等的貧民醫院裏,蕭紅生了一個女嬰。然而他們實在養不起這個女嬰,醫院看門的老大爺把這個孩子抱走了。苦難的身世激發了他們對貧苦人民的感情,使他們的目光共同投向了下層人民的艱難身世。他們堅持共同寫作,不久便醞釀出了他們的第一個愛情結晶———一部名叫《跋涉》的文集(1933)。 1934年在魯迅的支援下,他們搭乘日本貨船來到了殖民地上海。之後蕭紅和蕭軍之間發生了衝突,彼此分開,蕭紅去了日本,蕭軍在青島;蕭紅經過一番猶豫和痛苦,蕭紅把自己的情感和命運從蕭軍那裏收回,轉交給了另外一個男人——作家端木蕻良。蕭紅肚裡懷著蕭軍的孩子最後夭折,了斷他與蕭軍的最後的緣份。 抗戰爆發後,上海淪陷,蕭紅到了香港。由於被迫東躲西藏,加之醫院藥物匱乏,蕭紅的肺結核日益嚴重,本來就虛弱的身體逐漸走向了崩潰。重病之中的蕭紅因為與端木蕻良沐浴在愛情的陽光中,仍然樂觀開朗。

二.風格

 蕭紅文中是以她的生活材料,細膩描繪鋪寫細瑣的內容,原本就不為情節的推展而設,非以戲劇高潮取勝,而自呈抒情美感。她擅用對比的技法,在繁華中映襯出寂然,通過童話化、繪畫式的語言,一則是加強這對比效果,另有荒涼寥落之功,擅於修辭策略的運用。


三.評價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夏志清認為“《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並給予《呼蘭河傳》很高的評價,稱蕭紅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茅盾論蕭紅的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點沉重起來。」

四.作品

《跋涉》《生死場》《商市街》《橋》《孤獨的生活》《砂粒》《牛車上》《呼蘭河傳》《小城三月》《回憶魯迅先生》《馬伯樂》《蕭紅選集》《蕭紅散文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