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主義取向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主義取向
教育Wiki
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
目錄 |
主要論點
- 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學習理論可說是行為主義。
- 行為取向的學習論主張個體的行為改變,可由刺激與反應的關係與以說明,並可藉實驗的方式驗證假設。行為取向的主要論點有帕瓦洛夫(I. Pavlov)的古典制約論,桑代克(E.L. Thorndike)的學習律,及史金納(B. FSkinner) 的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制約
- 古典制約論探討刺激與反應非制約的聯結,也就是不經訓練,刺激與反應便會聯結。史金納則是進一步將增強、增強物的觀念加入,認為個體行為的關鍵在了解刺激、個體反應,與反應結果三者間的關係,此即操作制約。故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注意刺激的選擇和增強的應用,而回饋就是一種增強反應。
- 行為取向的學習觀認為回饋是學習的核心機制,沒有回饋學習就無從發生,所以增強是行為改變的有效方法。
結論
- 行為學派重視外在環境對學習的影響,較忽略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所以評量也是看個人外顯可觀察可量化的行為。操作制約就是指透過刺激反應的聯結與增強作用,協助學習者的習得對他有用的行為。顯然,學習與教學的差別,在於有無增強的情境。行為觀點在教學的具體應用就是編序教學,唯在六○年代中期式微。稍後的電腦輔助教學也是行為取向。
- 史金納的主張於四○、五○年代達高峰,但至七○年代為認知取向所取代。然行為取向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如起點行為、行為目標的撰寫、表現評估的發展,及對教學歷程的量化評量迄今仍然存在。
關鍵字
- 中文關鍵字:行為主義取向
- 英文關鍵字:Behavioral approach
參考資料
- 黃政傑著。教學原理,2011年初版,頁78-79,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