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教育Wiki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定義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者主要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者Watson所創立,他不主張採用內省的歷程來研究意識,因為內省法是主觀而不可靠的工具,意識也是無法觀察和紀錄的,他認為要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研究的主題須是能可靠測量的,因此他強調行為才是研究的主題,因其能被直接處理,而心理事件無法直接處理,所以應予忽略。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者認為「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之下所產生的適當連結反應行為。行為主義從人類單純的行為可觀察、可預測的反應,探討影響個體並且可能導致行為的制約,以及單純的行為本身解釋學習歷程。行為主義學習論依據對動物相關實驗,建立「刺激─反應」連結關係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用來解釋人類的學習歷程和獲得經驗的學習歷程。行為主義對學習產生的觀點如下:

(1) 行為基礎是由個體的反應所構成的。
(2) 個體的行為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被動學習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或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3) 從動物實驗的研究所得的行為原則,可用來推論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

行為學派在人類學習歷程中強調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增強作用的運用、行為的強化與消弱、類化、辨別、自發恢復等概念在學習上的應用,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反應,提升學習效果。行為學派的學習理論強調個體外顯行為的制約性與可控制性,忽略個體的內在動機與潛能的發揮。

關鍵字
中文: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英文: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參考資料
1. 林進材/著。班級經營,2005年出版,頁215-216。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 學術論文 鐘素梅/著。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應用,頁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