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改變模式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改變模式


教育Wiki

行為改變模式(Behavior Modification)

目錄

(一)基本理念

Skinner 表示人類出生時就如同一張白紙,本身沒有意圖,需經過外在環境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同時,也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所控制,而滿足其基本需求(陳木金,1999)。學生必須接受老師的指導,才能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因此,教師需安排適當的增強計畫,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此理論表示,人類行為如果未經適當的教育,社會上的犯罪、貧窮、戰爭等問題,就會不斷的增加,可見教育之重要性。

(二) 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

在學生表現出良好行為時,教師就應立即給予獎賞,以使學生的好表現能持續出現,對於學生學習的行為,則可使用漸進的方式給予增強,以幫助學生持續進步。在行為建立初期使用連續增強,可達最好的效果,待行為達到一定期望時,則使用間歇性增強予以維持(張民杰,2007)。
懂得善用實際增強物(玩具、糖果、文具、代幣遊戲時間等)與社會增強物(稱讚、微笑鼓勵、鼓掌、讚揚等),使用初期,兩者可併用,待行為維持穩定時,僅給予社會增強物,最後,兩者皆移除時,學生仍能表現出良好行為(郭明德,2001)。
行為學派認為在必要情境下才能實行懲罰,只能偶爾使用且需審慎,在懲罰前,需明確告知學生過錯在哪裡,儘量使用剝奪其權利(下課時間、遊戲時間等)的懲罰,少用體罰(郭明德,2001)。

(三)優、缺點

對教師而言,行為改變模式的優點是,不管運用在何種年紀的學生身上,都易於施行而且效果顯著,對學生而言,行為的標準一致、持續及明確,學生清楚知道標準為何,容易遵循;但缺點是,當酬賞終止時,預期行為也可能終止,此模式的主要控制者在老師,因此,無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陳木金,1999)。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行為改變模式
英文關鍵字:Behavior Modification
參考資料
李怡慧著。國小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2012年,頁24-25,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