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治療法(behavior_therapy)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治療法(behavior_therapy)


教育Wiki

目錄

行為治療法之簡介

1. 行為取向發展源於1950和1960年代早期,運用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來治療各種行為問題,代表人物為Skinner、Bandura。行為治療目前的趨勢是發展一些方法,給予個案實際的控制力量,並以此擴展他們的自由範圍。治療目標在於提升人們的技巧,使人們有更多地反應選項,進而獲得更多自由和更多選擇的可能性。行為治療的優點有客觀量化、治療目標明確具體、重視科學研究、採用多樣技術。

2. 行為治療適合應用於個案可觀察的行為、當前的行為決定因子、促成改變的學習經驗、因應每個個案狀況而量身訂作的不同治療策略,以及嚴謹的衡鑑和評估。行為治療適用於相當廣泛的心理疾患,例如焦慮症、憂鬱症、藥物濫用、飲食疾患、家庭暴力、性障礙、疼痛控制、高血壓等問題。

基本特徵與假設

行為治療以科學的原理和程序為基礎,幫助人們改變適應不良的行為。他們強調明確性和實徵評估,用具體和客觀的語言來陳述治療目標,讓治療者介入的效果盡可能是可複製的。行為治療不分析歷史性的決定因素,處理的是個案當前的問題,以及影響問題的因素。有時候治療者也會了解個案過去的歷史,這有助於治療者取得和當前行為有關聯的環境事件資訊。

治療技術

行為取向治療學派有許多特定的治療技術,包含鬆弛訓練、系統減敏感法、現場暴露法與洪水法、社會技巧訓練、自我調整方案與自我指導行為等技術。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行為治療法英文關鍵字:behavior therapy

參考資料

1. Gerald Corey (2009).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於2009)p. 279-302

2. 程薇(2011)。諮商與輔導。台北:志光教育文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