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目標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行為目標


教育Wiki

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

行為目標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歷史的過程來看,它在課程剛開始做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時,就有了萌芽。
對課程目標的系統探討,起自博比特《課程論》(1918年)一書。他在該書中提出課程科學化的問題。在他看來,「科學的時代要求精確性和具體性」,因此,課程目標必須具體化、標準化。在他所提出的課程編製的五個步驟中,有四個步驟是關於如何確定目標。博比特在《怎樣編制課程》(1924)一書中,曾具體列舉了10個領域中的800個多目標。這與當時美國流行的刺激---反應學習理論是相互呼應的。因為當時的心理學家都相信,學習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通過一系列細小的步驟按順序逐漸達到的。人類之所以比動物高明,是因為人類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刺激---反應聯結。
課程目標與行為目標幾乎成了同義詞,這主要是由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1949年)一書的影響。泰勒在該書中強調,在課程目標確定後,要用一種最有助於學習內容和指導教學過程的方式來陳述目標。泰勒指出,人們在實踐中往往容易犯這樣的錯誤:
(1)把目標作為教師要做的事情來陳述,但卻沒有陳述期望學生發生什麼變化;
(2)列舉課程所涉及的各種要素,但卻沒有具體說明希望學生如何處理這些要素;
(3)採用過於概括化的方式來陳述目標,但卻沒有具體指出這種行為所能採用的領域。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行為目標
英文關鍵字:Behavioral Objectives
參考資料
施良方著。課程理論,1999年初版,頁106-107,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