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補償取向課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補償取向課程


教育Wiki

補償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係指為文化不利(curtureally disadvantaged)兒童設計不同教育方案,以補償其幼年缺乏文化刺激的環境,進而減少其課業學習困難和增進課業學習能力。補償教育之所以重視弱勢族群或文化不利兒童,其基本的假設在於這些兒童在幼年生活都有文化剝奪現象,在語言發展上都有顯著不利的狀況,因而影響到爾後進入小學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讓這些兒童有學習成功的能力和機會,不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失敗者或落後者,政府應該極力給予協助,以強化其學習條件和機會。不管補償教育方案採取何種方式,其主要目標都有其共同之處:1.所有方案都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補償教育愈早實施效果愈佳;2.所有的方案都是針對弱勢族群或文化不利地區之兒童;3.多數方案都重視語言學習、閱讀技巧、數學學習、自我觀念和學習態度的培養。補償理論以Margaret Macmillan教育理念為主。此模式是以社會福利的角度著眼,因為在美國有許多生活在中低下射精水準的嬰幼兒,長期遭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不適宜的教養對待,包括長期受凌虐、營養不均衡、環境髒亂、位接受適當的醫療照護等等因素的影響,造成這些兒童生理發展遲緩,或是種種不利日後進入國民小學發展與學習的不良後果。美國政府基於濟弱扶傾的社會公義原則,便提出有利於這些兒童的福利政策—啟蒙教育方案(Head Start Prolect),透過計畫性的福利措施,這些兒童能得到適當的營養、醫療補助,進而改善身體健康狀況,並接受國家免費提供的學前間皆促個人、家庭與國家的整體進步。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補償教育、文化不利

英文關鍵字: compensatory education、curtureally disadvantaged

參考資料:

周俊良著。幼兒特殊教育導論, 2006年10月,頁457-458,華書局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