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角色扮演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角色扮演法


教育Wiki

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

目錄

意義
角色扮演法較廣泛應用於國小生活或者倫理科目上,其主要是透過遊戲的方式,讓當事人演出自己的困擾所在,進而了
解到其中衝突為何,因此透過角色扮演法,可以使當事人無負擔的表露出感情。而在扮演得過程中,也可使當事人將心比
心、設身處地得為別人想想,再經由團體的共同討論後,增進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角色扮演也可再細分為幾種
類別:
  1. 個人依照自己角色行事
  2. 模仿別人角色行事
  3. 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模仿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

(註1)

角色扮演之價值
  1. 樂於參與:角色扮演類似於遊戲的方式,因此可增加團體間的新鮮感,而使得當事人較踴躍參與。
  2. 獲得社會技術:可透過模仿的過程中,學習不同角色的心態以及責任,因此可增加額外的社會技術。
  3. 可觀察在某情況下的行為情緒內涵。
  4. 自由輕鬆表達:透過角色扮演,可是當事人較戲劇化且放鬆自己的心態下,去反映出自己生活上的問題。
  5. 反映別人的看法:可利用戲劇的方式,演出在某種情況下別人的反應,以及具體的看法為何。
  6. 增進感情交流:利用輕鬆的戲劇方式,可讓團體間表示出不同的行為表現,進而增加團員間的情感交流。

(註2)

角色扮演之步驟
  1. 決定問題:可選擇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問題,且需要與團體有關、有意義之問題。
  2. 建立情境:設定的情境中應包含足夠得內容以及真實感。
  3. 分派角色:首先應以自願為原則,不可以強迫的方式,並且須讓當事人覺得自在和自信的角色來扮演。
  4. 提示和預演:領導者應提示角色扮演過程中應注意之事項,並且需要預先經過演練。
  5. 實際演出:依照角色特性以及角色之情感做出即興的演出,而並非單單背誦台詞。
  6. 討論及分析:經過實際演出後,團體間應對於問題做討論,但並非對演員的表演能力做評論。
  7. 摘要與建議:領導者需綜合團員間的看法,進而彙整出具體之建議。
  8. 重複演出:團員需練習新的模式,並且考驗建議之效果。

(註1)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角色扮演法
英文關鍵字:Role-playing
參考資料
註1林建平/著。輔導原理與技術,1993年初版,頁431-435。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2彭駕騂/著。諮商與輔導Q&A,1997年初版,頁261-263。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