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許地山
教育Wiki
目錄 |
生平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20世紀上半葉中國作家、學者、基督徒。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落華生)。
出世
許地山是台灣台南人,1894年2月3日在台南窺園(今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延平郡王祠附近)出生。
爸爸許南英是清帝國的台籍進士出身,襄助劉永福在台南延續台灣民主國。
祖籍廣東潮州府揭陽。
渡海
台灣民主國事敗後,許南英帶虛歲3歲的許地山等多位家人離台到汕頭,寄籍福建漳州龍溪,在廣東工作。
許地山從小在廣州上學,學會了廣州話、粵曲、粵謳、琵琶。
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南英到閩南做行政工作,許地山在漳州的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教書(第1份教職在龍海)。
曾到緬甸仰光教僑校。
文化生活
1917年,許地山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獲得學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做過周作人等幾位教授的助教。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他是「五四」時期新文學的代表人。1922年,許地山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27年許地山回國擔任燕京大學教授,也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兼課。
1935年出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進行教育改革。
身故
1941年8月4日,許地山卒於香港,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與陳寅恪的情誼許地山身後,陳寅恪挽許地山的對聯寫到許在香港的學術生活和2人的交往:
人事極煩勞,高齋延客,蕭寺屬文,心力暗殫渾未覺;
離亂相依託,嬌女寄廡,病妻求藥,年時回憶倍傷神。
〈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對許的宗教史研究非常推崇:「寅恪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學,然於道教僅取以供史事之補證,於佛教亦止比較原文與諸譯本字句之異同,至其微言大義之所在,則未能言之也。後讀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論文,關於教義本體俱有精深之評述,心服之餘,彌用自愧,遂捐棄故技,不敢復談此事矣。」
作品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1930年);譯著有《孟加拉民間故事》(1928年)、《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1934年)、《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冊等。
逸聞
許地山素對婦女議題及中國服裝甚有研究,曾於來港後發表《近三百年來底中國女裝》論文,並曾在港舉行了一次名為《三百年來中國婦女衣服》的演講。當時張愛玲已就讀於港大,其甚有名的散文《更衣記》簡述了中國三百年來的婦女衣裝。因此普遍人認同張愛玲曾修讀許地山於港大開設的課,而其《更衣記》亦可作為許地山研究成果的一種延伸。[1]
參考書目
《作家許地山》,出版社:利文出版社,作者:餘思牧,ISBN 9629881322
資料來源:中文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呂友仁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