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評量原則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評量原則


教育Wiki

評量原則(Assessment Principles)

目錄

定義

為了使特殊幼兒的評量工作能提供可信而有效的資料,以做為早期療育決策的依據,而避免發生評量與早期療育隔閡的現象,則採取發展性評量(developmentalassessment)的觀點,應有助於獲取可促進特殊幼兒在家庭與社區中發展的資料與瞭解。

內容說明

為符應發展性評量的精神,則下列原則的遵循對特殊幼兒的評量,應能發揮最大的預期效益(Greenspan & Meisels, 1996; Bagnato,Neisworth & Munson, 1997; Meisels & Atkins-Burnett, 2003)。

(一)評量應根據統整的發展模式

兒童是一個統整的個體,而非各種身心能力、成分等的集合而已。其各方面功能的發展,皆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息息相關。例如,兒童能叫出某一個人的名字之能力,即是感覺、動作、認知能力、 以及學得語言的象徵。而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就讓兒童得以和他人有情感上的交流,並產生他們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因此,我們在實施評量時,如僅注意某一孤立的發展領域,而不考慮相關領域的發展,將忽略其他領域的影響,從而可能模糊了我們對兒童的能力與面臨的挑戰之瞭解。由於兒童發展存在著各領域的互依性(interde-pendence),所以從事評量時應以統整的發展觀點,考慮各領域的評量結果可能的相互影響。

(二)應採取多方面的來源去獲取評量資料

從各種不同的來源去蒐集評量資料,等於是採取各種不同的觀點去瞭解兒童的優勢與弱勢,這對充分完整的瞭解特殊幼兒的發展狀況,應該是十分重要的。所謂多方面的來源包括資料的提供者與資料取得的場合。事實上,資料的提供者與資料取得的場合是有關聯的。例如,父母所提供的資料,多為在家庭中的觀察所得;而醫師所告知的情況,就多屬醫療院所的診察結果。除負責評量的人員之外,特殊幼兒的父母當然是極為重要的提供資料的來源。多方面的觀察者從各種不同的場合所提供的觀點,對兒童的發展狀況,將可提供較完全的面貌。多方面觀點的運用,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兒童的行為可能會因情境的不同而相當不一樣。「臨床上的行為」(clinicbehavior)極少類似在家的表現。這也正是這種行為的變異性,值得我們加以蒐集與瞭解。例如,過動的行為必須在各種場合皆出現過動,方得以診斷為過動(hyperactivity)。總而言之,評量資料的來源愈廣泛,則評量資料在早期療育決策上的效用也愈大。

(三)評量工作應遵循該有的順序

評量工作是個十足目標取向的過程。從開始到結束大致可依序包括下列三個段落:與家庭建立關係特殊幼兒的父母無疑是其子女重要發展資料的來源,因此在 一開始,就和他們建立可靠的伙伴關係極為重要。要建立這種關係,彼此的相互信賴與尊重是必要的。評量人員尤須表現敏感的傾聽技巧、對請求和關切的回應、對家庭解讀持開放的態度、以及誠實的交往,方有助於這種關係的建立。對家庭的相互尊重包含瞭解家庭的優勢、挑戰、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尋求家庭對評量工作的支持。Hirshberg(1996)也特別強調人際關係(humanconnectedness)對評量與療育過程的必要性,而這種關係會出現在諸如父母與兒童、父母與臨床工作者、以及臨床工作者和兒童之間等許多的層次。

(四)蒐集評量資料

評量工作的目標在獲取有關兒童以及其教養環境的有用與正確的資料,包括環境潛在的資源與障礙,以發現或創造最理想的狀況,去支持和促進兒童的發展。

(五)行動的規劃

在蒐集完資料並發現特殊幼兒及其家庭的問題之後,評量工作的下一個任務,即應協助家庭與照顧者針對所面臨的問題,規劃實際的解決方案。而評量工作的效度,也可從其應用的價值看得出來。

(六)兒童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是評量的重要基礎

兒童與照顧者間的互動關係,是形塑兒童對周遭世界認知與反應能力的基礎。父母通常甚至比最敏銳的專業人員,對其子女的行為線索更擅長解讀與反應。然而,當親子間的關係緊張或適應不良,且沒有替代關係出現時,則對兒童長期的後果會十分負面。親子間互動關係的觀察,讓專業人員能從父母那兒瞭解對家庭與兒童已證明有效的介入方法,並讓專業人員瞭解為了親子間有更成功的互動所能提供支持的途徑。從親子間互動關係的瞭解,我們應可以判斷家庭在療育過程最有利的參與程度為何。事實上,有些家庭若在療育過程扮演積極主 動的角色,應該是相當具建設性的。但也有些家庭已被他們自己與孩子的問題壓得透不過氣來,另外加給予的角色可能成為額外的負擔,是否真能對療育的效果加分,也應從長計議。不過,對所有家庭而言,早期療育若能以兒童與照顧者之關係現有的優勢為基礎,並支持這些優勢,是最可能成功的。

(七)採用典型的發展架構以解釋兒童的發展狀況

早期療育所關注的乃是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狀況。兒童早年的成長十分快速,但兒童在何時與如何表現不同的能力和行為方面,卻有極大的變異。可能影響學習機會的文化因素(如教養態度、社會價值觀等),會改變發展指標(developmentalmilestones)出現的時間。我們若以連續性(continuum)的角度來看所有兒童的發展,則多數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兒童可以被視為在某些領域其功能未如預期,而非無法學到典型發展中的兒童所會的技能。採用這種發展觀點的評量架構,所重視的是必須提供的一系列步驟或經驗,而非兒童無法達到的若干發展指標。一種有價值的評量典型的發展之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結構與非結構化的遊戲情境對兒童作觀察。

(八)應評量兒童的組織與功能性的能力

當兒童學著去組織他們的經驗時,他們即逐漸能瞭解周遭的世界,且積極和其環境有所互動。早期療育的評量工作所重視的,乃是兒童組織經驗的能力水準與方式、以及整合情緒與認知能力的功能水準。這些方面能力的評量,應注意功能性的應用,且須於所屬的環境脈絡中接受檢視。這樣的評量可以告訴我們在具體的情況下,兒童能或不能做的是甚麼。它描述與操作性定義兒童表現出來的可觀察的技能與限制。這樣的評量不僅要知道兒童的能力為何,我們也要瞭解兒童如何運用那些能力,激勵兒童的是甚麼,甚麼令其感到挫折,甚麼令其感到滿意,以及引出、支持、和擴展能力之經驗的有效性為何。功能性評量(functionalassessment)將有助於療 育目標的規劃。由此我們可以期待特殊幼兒在療育過程的進步,而這樣的進步亦可以具體加以描述,因而也容易對療育目標再加修正。

(九)應評量目前與正出現的能力和優勢

傳統的評量模式多依據缺陷的觀點,兒童經過評量後所得到的乃是不同的殘障或病理類別標記。目前對特殊兒童的評量,則重視發現兒童的能力,並觀察那些能力是如何出現的。兒童如何表現某一技能或行為,可能比單單能力有沒有出現來得重要。例如,有著動作困難的某一個兒童,或許有能力走路,但在環視周遭的障礙,或在必要時停步與轉向卻有困難。對這樣的兒童,走路可能不是非常具有功能性,即使那是他已學到的能力。兒童能表現能力的環境脈絡,對瞭解兒童的能力與面對的挑戰,也是極為重要的。如果我們在從事評量時能有這樣的認識,則對兒童的能力與資源可能將產生更具區分性的見解,且最後導致更個別化的療育作為。這種質性的評量結果,對兒童從事更穩定、適應、且具針對性技能的學習,也可提供有價值的啟示。採用這樣的評量思維,則從兒童的功能性能力與其自然的環境,將有助於瞭解更多兒童在日常功能表現與人際關係的困難領域、以及正在強化與出現的能力領域為何。

(十)評量應是一種合作的過程

參與評量工作的人士除專業人員外,兒童的父母應該是這個評量團隊不可或缺的成員。專業人員與父母不僅須合作蒐集資料,他們也應共同依據蒐集到的資料去做出決策。特殊幼兒評量的成敗,和父母與專業人員間工作關係的素質,可謂息息相關。專業人員的角色並非要將他們對兒童的看法強加於父母,而是要和父母一起多面向地瞭解兒童,以產生有利於協助兒童適當發展的策略。父母在協助專業人員瞭解家庭與文化環境如何影響兒童技能的學得方面,似可扮演重要的角色。當在解釋評量發現與對家庭提供建議時,專業人員須保持文化相互性(culturalreciprocity)的立場。

換句話說,專業人員除指出專業解釋與建議的價值外,尚應瞭解是否這些價值和家庭的價值觀相符合,並向家庭解釋這些建議所依據的假設為何。專業人員需要考慮所發現的文化差異,和兒童的家庭一起找出調整專業建議最有效的方法,以文化適切的方式去滿足兒童的需求。當父母與專業人員對兒童的需求與優勢持相似的看法,專業人員被家庭視為關心的人士,資料清楚與正確地被提供,且當可能的話,兒童的父母皆參與會商時,他們也最易於遵循建議。專業人員與家長欲在評量方面合作成功,友好關係的建立固然必要,但光靠友好關係並不足以瞭解兒童和其家庭的需求與優勢。雙方關係所表現的尊重、互惠、與彈性,才能產生誠摯而有意義的互動,從而達成評量的目的。
(十一)應視評量為療育工作的起步

完善的評量工作應能提供有助於兒童發展的發現與建議。評量應統合蒐集到之量化與質性的資料,以作為規劃早期療育方案的依據。換句話說,評量應被視為可能療育過程的第一步。事實上,評量和療育工作的關係是如影隨形的。評量工作的發現,可以說是對兒童及其家庭優勢與弱勢的假設。有了這些暫時性的結論為基礎所規劃的療育方案,經實施後也正可驗證前面假設的正確性為何。療育工作不但可以肯定或否定評量的假設,它也可能導引出新的假設(對兒童與家庭情況有新的發現),以供評量工作做進一步的檢視與瞭解。因此,和療育工作相結合的持續評量是必要的,如此兩者的功能才會真正的如影隨形。

(十二)應持續進行再評量的過程

正如前述評量和療育工作應該是如影隨形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互動過程,再評量(reassessment)就必然會發生。在美國的聯邦與州的法律中,已有再評量的規定,以防特殊幼兒被遺棄在特殊教育班中,而不將他們轉銜到較適當或較少限制的環境。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評量原則

英文關鍵字:Assessment Principles

參考資料

何華國著。特殊幼兒早期療育,頁171-178。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