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知行為治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認知行為治療


教育Wiki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

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行為學派理論,並強調諸如思考、感覺、動機、計畫、目的、意象與知識等概念,是目前最具有實證基礎的治療取向,有完整的訓練手冊;由於目前心理衛生服務與醫療照顧制度的限制,強調要有實證基礎,保險才可能給付,因此亦是目前最受重視的治療取向。此學派的主要概念包括如下:
1.基模:係指包含個體基本信念與推論的架構,是個體主觀賦予意義的認知架構,相當穩定。
2.模式:係指個體的認知、情感、動機與行為基模的連結網絡,是人格的基礎,藉此解釋與順應外在的刺激與要求。
3.自動化思考:較不易覺察,但是又不像信念或基模那麼根深蒂固,很像Freud所說的「前意識」或是Ellis的「自我陳述」。
Beck的認知治療強調個體之所以有心理困擾問題,是由於理智運作時的系統性謬誤。情緒困擾的二大主因是:
1.干擾個體情緒的負向自動化思考,進而造成後續更多負向思考的惡性循環。
2.根據底下各項系統性的邏輯謬誤而形成扭曲的真實(即認知性扭曲):
(1)任意的推斷:從不完整的、錯誤的或無關的證據資料做出推論的結論。
(2)過度類化:從某一個特殊的負向事件類推到其他事件亦然。
(3)選擇性的抽象化、以偏蓋全:針對整個情境只注意到其中一點而忽略其餘的部分。
(4)過度誇大或縮小:將每件事情都想到最糟的地步或是拒絕承認其重要性。
(5)個人化:將外在事件在無根據的情況下連結到自己身上。
(6)二分化的思考:總是想到兩極端。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認知行為治療
英文關鍵字:Cognitive Behavior Theory
參考資料
王文秀、田秀蘭等人著。兒童輔導原理。1997年初版。頁130-131。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