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譚嗣同
教育Wiki
晚清政治思想界裡的彗星。
譚嗣同生平介紹: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又字佛生,號壯飛,署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湖南省瀏陽縣人。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殉難於北京菜市口刑場,享年三十四歲。
「慈父嚴母」的教導→養成譚嗣同能堅守諾言、倔強能自立的性格。從小即接觸各種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興趣廣博,行動不羈,好與人辯。在仁學方面,受到墨子的影響很大。鑽研莊子之後,認為中國自有其立國之道,對西學思想微不足道。
譚嗣同為學最初是桐城古文,後來特別喜好魏晉人的駢文,反對唐宋以後的古文。譚嗣同作治言一文,認為西洋各國的政治制度出於中國墨學,並主張振興中國的物質科學,因而走遍中國遊歷各地。而後閱覽群書之後,特別強調孟子和黃宗羲的民本觀念,同時認識到中國若單是講求船堅炮彈,而不模仿西洋的政治制度,則足以滅中國,因而提出反對君主專制、綱倫名教,極力排滿,反靜儉而主動求通,得到日新變法的論證。他認為要挽救中國的危亡必須使中國的變法運動成功,改善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經濟,更主張以大規模的生產方式來發展中國的工業、商業和農業。認識到帝國主義者的經濟侵略,足以滅亡中國,因而主張振興商務與外國進行商戰,以抵制他們的經濟侵略而使中國富足。
開始積極要求變法的關鍵戰役-中日戰爭。他認為變法要從團結志士作育人才開始做起,進而介紹西洋的科學知識,開創講新學的風氣。後來讀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之後,大為嘆服,因而欣賞康有為。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介紹康有為的學說和政見,發現到彼此兩人的觀點頗為接近,因而對康有為更加佩服。
當時的德宗決心要變法維新,但是當時他並沒有握有實權,拿不到權力,因而主張找袁世凱相助,希望能緩急並救助當時的局面。不料袁氏雖然答應承諾,卻背地密告,使得慈禧太后發動「戊戌變法」。而後遭到保守派的追捕,被捕入獄,最後譚嗣同與楊銳等六人被斬於菜市口刑場,臨刑時慷慨神色不變,其臨終遺言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政治思想的特色,第一個就是抨擊君主專制和清朝政權。他由反君主專制以及反異族統治,進而排滿大義。因為當時清廷統治者的民族歧視政策使得整個民生困窘,塞蔽其智力,因而激發他革命的動機。第二個有關於譚嗣同政治思想的則是批判封建倫常禮教。他認為封建統治階層利用「名教」來箝制人民的思想,其中為禍最烈的就是「三綱五德」,那個是統治者用來奴役人民的工具。因此他對「忠君」、「死節」、「孝道」、「貞節」等封建道德給予尖銳的批判。他之所以這樣深切厭惡封建的倫理道德,主要固然由於他渴望能達成其對「仁-通」境界的追求,和極端憤慨當日清廷異族統治,所造成國亡無日的危機,可是與他個人少年時代曾受庶母虐待,及婚姻不美滿的不幸遭遇,頗有關聯。第三個則是頌揚西方國家的社會安全生活方式。他極力反對封建社會中「主靜」和「崇儉」的生活傳統,鼓吹推行西方國家的社會所盛行的「主動」「尚奢」風氣;提出「反靜儉而主動尚奢」的主張,進而又已「主動」和「尚奢」的社會風氣為條件,反對封建社會中的「節流」思想,而倡議以機器生產來「開源」,實際上就是要以西方國家的生產方式來代替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於西方那種貧富不均的問題,他認為富者愈富者愈貧的現象亦認為應該設法予以改善,足見譚嗣同在這方面的思想:一方面是要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害怕因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而引出未來的社會革命。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