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讀寫課程
教育Wiki
- 解釋
- 讀寫課程教學為一種符號仲介活動,鑲嵌在社會仲介活動中,為廣義的閱讀,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藉由書籍或常見的語言經由觀摩 分享及欣賞,培養其良好的寫作態度與興趣,運用其寫作課程
- 解釋
- 讀者劇場的英文為Reader's Theater,或是Readers Theater、Readers Theatre、Reader's Theatre、Readers' Theatre,這些名稱都是通用的,意指朗讀者的劇場。
在美國,讀者劇場(Reader's Theater)也被稱為室內劇場(Chamber Theatre)、朗讀劇場(Interpreters Theatre)、講台劇場(Platform Theatre)、團體朗讀(Group Reading)、多部朗讀(Multiple Reading)、舞台朗讀(Staged Reading),或是協力朗讀(Concert Reading)等。不論讀者劇場的英文名稱為何,讀者劇場在許多方面都被用來當作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在國外尤其用來輔助閱讀困難的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並且藉此呈現文學不同的面向。
教師們喜歡利用讀者劇場來引導學生以戲劇演練的方式學習,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讀者劇場最大的特色-它不是死背劇本、不需要製作道具、省去租借戲服的成本和麻煩,也不需要場景佈置,只要教室內的一個小空間,學生們便可以自成舞台隨時演練 。
Flynn(2004)認為讀者劇場是「一個團體使用彩排的方式,以大聲的朗讀來表現一個文本或是劇本,而非死記台詞。」讀者劇場並沒有企圖在文本呈目前把劇本藏起來,反之,表演者在朗讀時手裡可以拿著劇本;或是將劇本放在譜架上,放在表演者前面。參與讀者劇場的人可能分配到個人朗誦或是團體的合誦,朗誦時是強調將文字由口中表達出來,其他表現如:朗讀的聲音表情(vocal expression)和手勢,而非在舞台上的肢體表演和走位(blocking)。Neill Dixon,Davies,Politano (1996)和Jo Worthy & Prater (2002)解釋讀者劇場是「使用最少的道具和肢體動作,並且將重點放朗讀者如何透過她們的朗讀來詮釋文本的意思」,相對於其他精緻的表演,讀者劇場比起耗費甚鉅、只為特殊節慶而訓練的戲劇來說更適合於一般課堂上練習。
讀者劇場在教育現場可以被視為正式演出前的半成品,但它注重的是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和反覆的練習,並不是強調表演的成果。比起戲劇,這種戲劇形式的練習蘊含了更多教育的意義在其中。如今台灣更是借重讀者劇場的形式在外語教學上有不錯的應用。
2. 讀者劇場的運作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
階段一:準備
準備的目的是為參予者形成一個適當的劇本,確保參與者彼此都能透過討論瞭解文本的意思。
1.選擇一個大約5-15分鐘的故事或是一小節故事,文本必須符合參與者的程度與需要。2.分析文本內容,然後全部或是分組討論故事裡每小段落的意思。3.將文本依不同的參與者定出旁白與人物角色,並重寫劇本,修改部分文句以符合參與者的語言與閱讀能力(Diane L. Massy,1999 ):3.1記錄下文本的主要事件。3.2確認作者的目的。3.3定義作者所寫的最重要的句子。3.4刪除其他不是關鍵的文句和結果。4.將角色已不同顏色標記。5.指派參予者符合他程度的角色。6.讓參予者以不同顏色的筆註明他們的台詞,並粗略唸過一次。7.決定讀者劇場呈現的地點。
階段二:彩排
階段三:評量
階段四:表演
本資料引用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E%80%E8%80%85%E5%8A%87%E5%A0%B4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