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


教育Wiki

目錄

身體病弱兒童的臨終教育

身體病弱的兒童並非均能治癒回歸學校上課,有些「來不及長大的孩子」似乎不能免於走向生命的終點,特教老師在先前已陪病弱兒童走過一段路,此時更不能撤出教育,徒讓病弱兒童走完最後一程。因此,臨終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其目的是協助病弱兒童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路,其方法就是要滿足兒童的特殊需求(special need)。此時特教老師至少可以實施下列兩點措施:

一、心理輔導

美國死亡研究先驅之一的Kubler-Ross在其著作中提出瀕死者的五個心理反應模式:震驚與否認(shock and 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抑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特教老師宜進一步了解病弱兒童處在哪一個歷程,介入輔導,儘快讓病弱兒童接受這一個事實,讓病弱兒童更能平靜的走完人生。

二、引進安寧療護

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認為安寧療護的整個照顧過程,病人有最大的自主權,家屬全程參與,滿足病人肉體的、情緒的、社會的、精神的、以及病人家屬的需求。此點與特殊教育的特殊需要不謀而合,值得推介,讓安寧療護(或稱臨終關懷、善終服務)團隊(含特教老師、醫生、護士、社工員、宗教人員、相關志工等)為病弱兒童共同上完人生的最後一課。

三、兒童安寧療護

1.因病況而生命期受限(life-limiting condition)的兒童與年輕人。

2.積極而整體性的照顧方式:涵括生理的、情緒的、社會性的、與靈性的層次。

3.提升病童的生活品質,且為家人提供支持。

4.範圍:處理令人痛苦的症狀、提供喘息照顧,照顧同時延續到死亡及過世後的家人悲傷期照顧。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特殊需求、身體病弱兒童、特教老師、震驚與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抑鬱、接受

英文關鍵字: special need、Physically sick children、Illness accompanying experience、shock and denial、anger、bargaining、depression、acceptance

參考資料

黃志成、王麗美、高嘉慧著。特殊教育,2003年4月,頁141-142,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