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輔導團隊工作運作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輔導團隊工作運作


教育Wiki

輔導團隊工作運作(Counseling team working order )

目錄

定義

學校輔導團隊的運作可依兩種路徑,一是案主接受服務的路徑,二是團隊服務工作分配的路徑。

內容說明
(一)案主接受服務的路徑:

通常學生被轉介到輔導團隊有三種可能的轉介源,一是學生自行求助;二是非正式服務網絡轉介,如家長、親戚、朋友、同學、村里長等轉介;三是正式或準正式服務體系轉介,如學務處、導師、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少年警察隊、醫院、社會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等。學生被轉介進來後,輔導團隊要有接案人員進行接待、穩定情緒、安排會談室、協助資料填寫或緊急處理等,通常由資淺的輔導人員擔任,以目前的人力配置,也許是實習輔導教師、實習社工學生、替代役男、認輔志工等擔任,接著進行評估。評估決定服務的方向、策略,評估的時間取決於案例的複雜度,因此,不一定能在一次資料蒐集會談就可完成。評估包括事件、個人身心、家庭、教育、社區等面向,通常由學校社會工作者、諮商輔導師或心理師進行。涉及不同的面向時,由不同的專業評估。評估初步完成後,進入以案主為中心的輔導團隊運作。評估之後進行服務安排與介入,如危機介入、經濟補助申請、個別家庭服務計畫(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 IFSP)(Sabatino, 2001)、社區資源整合、非正式服務網絡的聯結(linkages)、社區預防方案、心理暨社會處置、個案管理、寄養家庭安置申請、陪同偵訊、法院聯繫、社會福利資源聯結、就業安置、醫療轉介、家長與教師諮詢等工作由學校社會工作師擔任。若學校聘有心理師,其工作包括心理衡鑑、預防宣導、個案管理、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教師諮詢等。諮商輔導師則擔任心理諮商、預防宣導、個案管理、教師諮詢、輔導方案推動等工作。服務提供之後,輔導團隊應有服務流程管控的機制,以及績效評鑑指標的設計,才能管理每個個案的服務效果,以免個案流失。各自主責的個案,由各自處理結案。但在服務的過程中,輔導團隊應召開個案討論會,由輔導主任召集,充分運用跨專業的特長,必要時得外聘精神科醫師、律師、心理師、學者專家前來協助。有時會因非本校、本團隊能處理的個案,而把個案轉介出去。個案結案後,輔導工作人員要將所有紀錄整理成個案總結紀錄存檔。學生個案接受服務的途徑簡要如下:

(1)求助或轉介源→(2)接案→(3)初步評估→(4)轉介、通報或受理成案→(5)服務安排→(6)介入→(7)服務控管→(8)評鑑→(9)結案→(10)個案記錄
(二)團隊服務工作分配的路徑

當轉介源轉來個案時,輔導團隊領導就開始召集輔導派案會議,通常依案例的問題或需求特性派案,例如,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性交易、經濟弱勢、家庭問題、涉入幫派、災難、危機事件等社會福利與少年事件個案及社區資源聯結,會交由學校社會工作師接案;情緒困擾、自殺、自殘、人際關係失調、學習障礙等學生,會交由諮商輔導師接案。至於精神疾病、濫用藥物、注意力缺損過動症、憂鬱症等案例,會大量借重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如果學校沒有駐校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則會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精神醫院的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協助。輔導主任派案完成後,要督導工作人員進行個案或團體工作,並監督其執行。其中若涉及資源聯結,輔導主任有時要處理社區公共關係;若涉及部門間的協商,輔導主任亦應出面協助,以利爭取資源、認同。此外,必要時應召開個案討論會議。個案結案後,應定期進行團隊評鑑,以確認個案有依計畫被服務。若有需要追蹤服務(follow up),輔導主任亦應監督工作人員進行後續服務,直到轉介完成,或學習障礙排除,問題解決,才能結案。輔導團隊工作服務配置簡要如下:

(1)求助或轉介源→(2)接案→(3)團隊領導者派案→(4)評估、轉介或服務安排→(5)介入(資源整合)→(6)個案會議→(7)服務控管→(8)團隊評鑑會議→(9)後續服務→(10)結案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輔導團隊工作運作

英文關鍵字:Counseling team working order

參考資料

林萬億/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頁581-583。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