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輔導工作計畫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輔導工作計畫


教育Wiki

輔導工作計畫(Guidance services program)

目錄

結構
輔導工作計畫的結構主要是由Morrill提出,他指出應由三個向度去考量問題,分別為:
  1. 對象(個人、初級團體、相關團體、機構或社區)
  2. 目標(治療、預防、發展)
  3. 方法(直接服務、諮詢與訓練、傳播)
由上述三個面向的各種分類,可看出當遇到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目標以及運用不同方法時,將會產生36種的輔導計畫型
態,因此透過有系統的分類,將可使每項個案有一種可依循的標準化輔導工作計畫。(註1)
基本模式
當將上述中的方法再細分為直接服務以及間接服務,並且輔導計畫分成初級預防、次級預防以及診斷治療三個階段時,
即可產生以輔導需求為建構基礎的輔導計畫模式。

初級預防

主要對象為一般之學生,目的在使學生能增進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並且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氣氛,使得學生於未來遇到
問題時也能積極面對。而其方法是透過一些教育活動,或是利用輔導員本身的經驗分享,來建立學生之信心,舉例而言,
可舉辦一些座談會,或者利用研習營等等。

次級預防

主要爭對已產生些許問題但還屬輕微者,或者爭對較害羞以及對於環境適應較有問題的學生來做輔導,主要方式是透過
直接的接觸,例如個別諮商、團體輔導或者心理測驗。另一方面也可運用與父母的合作還協助孩童,例如進行電話諮詢,
或者舉辦親職講座等等,透過上述的預防動作,以減少學生對於不良事件的發生機率,並且減輕其產生問題的嚴重性。

診斷與治療

其對象為已出現嚴重問題的學生,其治療方式需要將學生安置於較特殊的環境中進行輔導,例如接受環境治療的課程,
或者進入到醫院中,由專業的醫師做診斷,可能為輔導專家、精神科醫師來做個別診治。另一方面,在社會上常見的個案
研究以及轉介治療,皆屬於此層級的輔導服務。(註2)
輔導之原則
  1. 應與學校校務計畫做配合
  2. 應以全體學生為對象
  3. 應顧及學校實際之情況
  4. 其計畫內容應讓全體教職員參與
  5. 應讓家長了解,以便於家長配合學校之輔導計畫

(註1)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輔導工作計畫
英文關鍵字:Guidance services program
參考資料
註1林建平/著。輔導原理與技術,1993年初版,頁63-68。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2彭駕騂/著。諮商與輔導Q&A,1997年初版,頁51-52。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