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辛亥革命
教育Wiki
目錄 |
辛亥革命(Xinhai Revolution)自1904年以來,武漢即是革命據點之一。1911年,武漢有兩個革命結社,其一是文學社,這是承繼科學補習所、日知會的傳統而來;另一是共進會的支部。共進會是1907年不滿同盟會革命領袖革命行動的人在東京成立的。這兩個結社向武漢新軍宣傳,獲得新軍三分之一的人(五千人)支持。四川暴動時,這兩個結社即與已宋教仁為主的上海同盟會中部總會取得聯繫,準備在武漢起事。十月九日,因為秘密製造的炸彈在漢口俄國租界內爆炸而事洩,參加革命的新軍將士只好提前於十月十日深夜起事;十一日,革命軍佔領武昌、漢口,十二日占領漢陽。推黎元洪為都督,組織軍政府宣布湖北獨立。之後,在短短一個月內,陝西、山西、雲南、江西、江蘇、浙江、貴州、廣西、安徽、廣東、福建各省紛紛宣布獨立。革命能如此迅速地獲得成功,與督撫、鄉紳的背反清廷有密切的關係。
中國全境捲入革命浪潮之後,獨立的各省代表於1911年11月底群聚上海,推舉剛從歐洲回來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五色旗為國旗。四月底,由各省代表組成臨時參議院,制定臨時約法。於是,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產生,以南京為首都;並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廢陰曆用陽曆。同時,以革命爆發的10月10日為雙十節,作為中華民國建國紀念日。
武昌起義之時,清政府想起用隱退河南故鄉的袁世凱。當初攝政王醇親王逼迫袁世凱下台,但想要對付革命軍,非用北洋陸軍不可,而北洋陸軍有如袁世凱的私兵,清政府調不動,因此只有懇求袁世凱出馬。但是,袁世凱不肯輕易答應。醇親王戴灃只得自辭監國攝政王之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由其掌握實權。袁世凱就任後,立刻命令心腹馮國璋與段祺瑞率軍南下,隨即攻佔漢口和漢陽。可是,袁軍到此之後就不再前進,開始與革命軍談和。袁世凱意圖藉此鞏固自己的勢力,因為清朝一旦復興,他可能又會重蹈覆轍,被迫致仕。革命軍也略知袁世凱的企圖,因而面臨繼續戰鬥或利用袁世凱以保護民主共和的兩難式抉擇。最後,革命黨人選擇了最後一條路。可是如果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他是否能維護民主共和,不能無疑。因此為免袁世凱任大總統後專制獨裁,必須先制定約束大總統的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制定後,孫中山即和袁世凱簽約,表示袁世凱若遵從臨時約法,定都南京,並在南京就職,則願意宣統皇帝退位後即將大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袁世凱一口答應,傾全力壓制主張帝位的滿州貴族。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以不廢帝號,宣統帝仍可獲千金留住紫禁城為條件,逼迫宣統帝退位。自努兒哈赤即位算起,清朝共傳12代兩百九十七年;若自順治帝入主中國算起,則享國兩百六十八年而已。就整個中國歷史而言,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建立皇帝制度,實施專制君主以來,帝制綿延約兩千年。
中文關鍵字:孫中山、袁世凱
英文關鍵字:Sun Yat-sen、Yuan Shikai
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253~254。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