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逃學兒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逃學兒童


教育Wiki

Scheafer&Millma解釋所謂的逃學,是指學童沒有任何正當的理由,未經家長、教師同意,或未辦理請假手續,於上課時間,任意離開學校一段時間而言。

逃學是一種不上學的行為。但不上學不完全是逃學,有的是屬於「拒學」。兩者的表面行為相似,都是不上學,不到學校。但在心理狀況方面卻是不同的,逃學是由外在因素造成,似乎有合理的理由,如討厭老師、不滿學校等,學生有表現上學的可能性,但缺乏上學的意志,分類上屬於行為問題,常與不良行為相關聯。而拒學多半是內在心理的困擾,其發生的原因可能不合理或不明確,帶有強迫性的傾向,涉及精神病理,屬於精神上的困擾,常會伴有生理上的症狀。

一、 逃學原因

一個人的行為是個體因素與環境因素互動的結果,造成一個學生逃學的原因,都是由幾個因素交互作用產生。


(一) 個人因素

1. 在學校缺乏成就感及成功經驗,對學校不感興趣。

2. 缺乏社交技巧,孤僻、不合群的個性,人際關係欠佳。

3. 身體健康欠佳,身體有缺陷,造成學習上的困擾。

4. 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

5. 自卑感不重,害怕被同學嘲笑、欺凌和排斥。

6. 覺得學校所學的東西,對自己或未來沒有用處。

7. 自我玩樂的需求度高,性懶惰,喜貪玩,對讀書感到吃力、痛苦。


(二) 家庭因素

1. 父母的管教態度不當,太鬆、太嚴,以及管理態度不一致,都易使子女感到厭惡、反抗而逃學。

2. 家庭衝突,父母離異,單親家庭,此類家庭的結構比較鬆散,對小孩照顧教不周全,約束力較低。因使小孩面臨挫折時,能得到的幫助較小,以致促成逃學。

3.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會造成小孩的壓力;過低、冷漠的態度,則會使子女已逃家作為報復的手段。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逃學、兒童

英文關鍵字: Play truant、Child

參考資料:

林進財著。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 1998年9月,頁219-222,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