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邊緣性人格異常
教育Wiki
目錄 |
何謂邊緣型人格異常
屬人格異常之一。屬此類型者情緒多不穩定,對生活細節,動輒憤怒,遇事常衝動,缺乏理性思維,故而常做出損人又害己的事。根據最新版的《DSM-IV-TR》的定義,BPD放在軸II。邊緣性人格疾患的主要征狀如下:
1、 瘋狂努力以避免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放棄。
2、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系模式,特征為變換在過度理想化及否定其價值兩極端之間。
3、 認同障礙:自體形象(self image )或自體感受(sense of self)持續明顯不穩定。
4、至少兩方面可能導致自我傷害的沖動行為。
5、一再自殺的行為、姿態、威脅,或自傷行為。
6、由於心情過度易於反應,情感表現不穩定。
7、長期感到空虛。
8、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或對憤怒難以控制。
分類
因此類人格異常者情緒上的問題比較嚴重,在病理分類上接近神經症及精神病的邊緣,故名。
邊緣型人格異常的致病因素
到目前為止,很多研究的結果都傾向於認為邊緣型人格異常是異源性的集合體,由多種相互影響的因素構成,是一種多因素決定的病癥。下面簡單說明其中可能的因素。
1、遺傳因素
關於遺傳因素的研究數據比較稀少,在一項以DSM-IV標準為基礎的雙生子研究中,邊緣型人格異常的一致比率在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中分別為35%和7%,由此可見這種病癥的發展有很餓強的遺傳基礎,但是同時也極大的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對於人格障礙遺傳特質的多因素分析發現,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情感調節障礙,遺傳的可能性估計在47%左右。
2、神經生物學因素
很多學者都支持邊緣精神病理學的生物學基礎。有些人認為這些病人的邊緣系統可能有較低的興奮閾限,假定他們存在大腦邊緣系統的先天不穩定性;還有些人支柱邊緣型人格異常與註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學習障礙之間可能的關系,並暗示後者可能導致邊緣病例,以及邊緣病人的海馬和杏仁核的提交都較正常人小等等。另外,一些學者也註意到性別因素似乎在該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方面起重要作用,比如有研究發現男女患者在血清素含量和機能上有顯著差異。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由撫育者導致的創傷事件、親自溝通不良、家庭功能不全、教養方式不當、與父母分離或父母缺失以及父母本身有人格問題等等。其中創傷事件,入多孩子的精神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等等。很多邊緣型人格異常的病人都報告出各種各樣的不良童年經歷,研究發現這些不良的童年經歷大都發生在性潛伏期(4、5歲至青春期)。在這些事件中最常見的就是性虐待,40%~70%的住院病人都報告出該類事件。同時,邊緣精神病理癥狀的嚴重性也和童年性虐待的嚴重性有所關聯。這些發現使一些臨床醫生把邊緣型人格障礙看所是長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形式。
4、心理動力因素
人際和內心沖突的因素主要是心理動力學家們討論的較多。許多學者都認為,邊緣型人格異常患者困擾的核心在於,內心深處普遍存在著孤單的感覺,並伴隨著不斷加強的會被拋棄的信念。他們假定邊緣華安這在人際關系領域存在著重大的缺陷,特別是在前俄狄浦斯期的分離——個體化的階段。許多理論家還認為,隨著孩子逐漸和父母分離,孩子會面臨著矛盾和罪惡感的危機。孩子的攻擊性可能預示著愛的客體的喪失,然後孩子需要一些防禦機制以使他們能容忍這種攻擊性而不帶有不適當的罪惡感,能從父母處分離,能擁有本能的攻擊性也就是力比多的能量,能認識到這個危機將不會導致現實中客體的喪失、拒絕情感或削弱自尊。
5、社會文化因素
現有關於邊緣型人格異常的絕大數研究和臨床報告都來自於發達國家,相關的跨文化研究比較少,因此有學者提出此症狀來自於社會文化因素被忽視或者說低估了。另一方面,也的確有學者註意到了這個問題,認為邊緣型人格異常的兵力可能對社會文化環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Renato&kenneth認為邊緣型人格異常可以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診斷標準反映了與美國社會後現代生活相聯系的一些特征。當DSM-III第一次承認這種障礙時,很多國外的心理學家曾認為這是一種“美國病”。但是另外有學者認為潛藏在邊緣型人格異常裏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危險因素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個體身上都能被發現。現在有數據表明,邊緣型人格異常從很多方面而言是社會快速變遷和現代化的一個副產品在傳統社會裏的個體可能傾向於有邊緣性疾病但是卻從來不去發展它。
邊緣型人格異常的簡稱
邊緣型人格異常可簡稱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中文關鍵字:邊緣型人格異常英文關鍵字: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參考資料
- 註1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頁107。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註2 龔雲歐 (2010)。《淺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理研究》
- 相關教學資源請參考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