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郁永河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郁永河


教育Wiki

郁永河(1645?~?),字滄浪,浙江人仁和縣諸生,喜好旅遊,曾到臺灣北部進行採硫任務,並將經歷寫成《裨海紀遊》一書。

來臺採硫

康熙35年(1696)冬天,福建省火藥局發生爆炸,庫存火藥付之一炬。在福建不產硫磺的情況下,為補足火藥存量,官府遂招募自願者前往臺灣北部採硫。當時郁永河正遊歷至福建,一聽說此事,生性好冒險、秉持著「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精神的郁永河於是毛遂自薦,接手這項令許多人退卻的任務。

康熙36年春天,郁永河帶著工匠、僕役自廈門出發,二月二十五日從臺南上岸。在臺南停留的兩個月裡,郁永河除了拜訪當地官員,也忙著張羅各種採硫裝備與物資:糖要泡成糖水給工匠喝及洗浴,以免中硫毒;布匹要拿來與當地原住民交易或饋贈;油則是提煉硫磺時要加入的。一切備妥後,物資由水路運送北上,郁永河自己則乘牛車緩緩從陸路前進。(註1)

當時臺灣除了府城臺南以外,其他地區開發程度大都不高,諸羅(今嘉義)以北的西部平原有許多平埔族生活著,郁永河便靠著沿途的平埔族部落休息、補給。一路上除了路面顛簸,還有高過人的野草、又急又深的溪水,並不輕鬆。不過,因為嚮導多由各地原住民擔任,不同的習慣與穿著吸引了郁永河的注意力,並將他的觀察寫進文章。

經過約兩個月,採硫人馬終於抵達八里坌社(今新北市八里)。硫磺多分布於內北投(今臺北北投)、麻少翁(今臺北士林)社一帶,因為考慮到瘴氣和交通不便的問題,郁永河決定在附近建立提煉據點,再向原住民收購硫土。(註2)

沒想到,煉硫工作開始後不久,工匠、僕役便因為水土不服一一病倒,每晚哀嚎呻吟不斷,郁永河只好將病患送回中國內地,另外招募人員。此外,颱風也成為採硫工作的一大阻礙,七月中旬,一場颱風將工地房舍摧毀大半,迫使郁永河等人往高處逃難,處境既狼狽又艱辛。後來從中國又補進了近60名工匠,採硫工程才得以再次展開,並在兩個多月後煉足需要的量,順利完成任務。同年十月,郁永河離開臺灣。

回到中國內地後,郁永河將自己在臺灣所見到的風景、習俗、遭遇的困難,以日記的方式寫成《裨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一書,並且論及時事、番政,是早期臺灣珍貴的紀錄,也成為後人著述最常引用的作品。(註3)

參考書目

註1. 李筱峰、莊天賜,《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臺北縣:玉山社,2004),頁82~87。

註2. 根據前引書目,約是以硫土一筐(二百七、八十斤)換七尺布匹的代價交換。

註3.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12四版),頁38。

〈郁永河《裨海紀遊》路線圖〉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8.asp?id=rc1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