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郊區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郊區化


教育Wiki

目錄

郊區化(suburbanization)

因工業化而使都市人口增加和都市範圍擴大,產生大量城鄉移民,而後的消費時代將人口集中於市中心,過多的移入人口使都市開始人口外移,四周非都市地帶逐漸納入都市範圍,新納入地區的居民與原來的都市中心,在就業和日常生活仍保持密界的關係,相對於原來的都市範圍,這四周形成的都市地帶,就稱之為郊區,而此現象則稱為郊區化。(註1)郊區是指一個位於都市化地區內相對而言較小的社區,緊鄰中心都市,在行政上不隸屬該中心都市卻與知有著依賴的關係,人口和部分服務機能向大都市的鄰近地區移動,進而形成行政上互不隸屬的許多郊區環繞著大城市的過程則作為郊區化。

西方郊區化

在西方的大都市,都會的擴張,往往帶有社會階級意味的空間分化,以及不同生活型態的空間分布歐美都市在19世紀後的工業發展,製造業的比重甚高,在小的商業核心之外,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地帶,相應的在工業地帶的附近形成了遠大的商業核心的藍領居住地。

此時便已顯現都市環境惡化的問題,部分的商業菁英因為公共交通工具的興起,開始往都市外圍地區尋找理想的居住地,刻畫出理想的郊區型態。

當20世紀都市規模逐漸過大時,都市的中產階級數量因應商業和服務業的擴張而增加其居住地跨越了都市的工人階級地帶而更向都市的外圍發展。

在汽車的普及化及高速公路的興建下,郊區化成為調和工作與理想居家的方式,郊區的住宅大部分是獨門獨院,中心都市則是以高層住宅為主,郊區的住宅大都是居民自有,中心都市則多出租的房舍,郊區居民平均收入高於中心都市居民,有色人種和新移民大都集中在中心都市。

中心都市雖仍有少數地帶是極為高級的住宅區,但整體而言,越是有經濟能力的居民,月是以郊區作為選擇的依歸,而中心都市被認為是不適合居住品質不佳的住宅區。

郊區的發展導致產業隨之分散化

最初是一些不適合大型都市的製造業向外發展,後來則是散處在郊區的購物城與眾多的三級產業。(註2)

參考書目

註1: 嚴敏蕙著,《臺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出版日期:1996 。

註2: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2009三版)。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