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郭沫若
詞條名稱:郭沫若
教育Wiki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開貞,字鼎堂。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書法家和社會運動家。同時也是甲骨學四堂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文聯主席、中國科大第一任校長等職。
目錄 |
生平
- 郭沫若早年投身於新文化運動,成為中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之一,其新詩《女神》曾開創一代詩風。後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後,旅居日本,潛心研究甲骨文、金文和中國古代史,成為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開拓者。
- 1918年他開始創作詩歌,1921年與郁達夫等人在東京組織「創造社」,與在北京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形成對峙局面。
- 1921年他出版詩集《女神》,以狂放不羈、充滿激情的詩風震動社會。1923年他回到上海,開始投身政治活動。1927年他加入共產黨,隨之去日本避禍10年。
- 1928年,郭沫若開始研究甲骨文,當時正流亡於日本。1929年先後出版《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辭中的古代社會》,從甲骨卜辭出發,系統地研究了商代社會,如古代婚姻發展、天神上帝觀念的起源、奴隸、天文曆法、農耕生產、貨幣貿易及音樂藝術等,涵蓋了商代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問題。1933年出版的《卜辭通纂》和1937年編輯的《殷契粹編》,對甲骨文進行了系統的編排和考釋,受到學術界極大的重視。郭沫若在金文和青銅器的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樹。他科學地概括了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發展,並進行了初步分期;創造了標準器斷代法,開創性地把現代考古學的方法應用於商周青銅器研究,取得了突破的進展。郭沫若憑藉這一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學四堂,而郭也籍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37年回國以後,他成為共產黨文化人的領袖,並於40年代創作《屈原》等六部政治批判劇,名震一時。1949年以後,他擔任一系列政府高級職位,同時亦有大量遭人詬病的詩作和劇作在身後問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郭沫若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兩職位,並曾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 1951年郭沫若獲頒蘇聯列寧和平獎;同年4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郭沫若的文章《反社會主義的胡風綱領》,對胡風的三十萬言書進行逐一批判。1958年郭沫若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71年,郭沫若發表學術論著《李白與杜甫》,發表給胡曾偉的覆信:『胡曾偉同志:您的信和《石壕吏》譯釋,都拜讀了。我基本上同意您的見解。杜甫應該肯定,我不反對,我所反對的是把杜甫當為「聖人」,當為「它布」[圖騰],神聖不可侵犯。於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草草奉復,不能多寫,乞諒。祝 健康 七七年一月二十八日』。該書肯定了同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李白,同時反對將具有濃厚忠君思想的杜甫當作聖人對待。
- 1978年3月,郭沫若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書面報告(內容實為原中宣部國際宣傳處幹部胡平起草),號召知識分子鑽研學術。
-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文學觀點
- 郭沫若利用詩歌和歷史劇作為自己的武器,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對理想的狂熱追求和火山爆發式的熱情。《女神》一書即展現出郭沫若浪漫奔放的火熱情懷。
- 此外,郭沫若從階級本質劃分了革命文學與反革命文學的界限:『你是反對革命的人,那你做出來的文學或者你所欣賞的文學,自然是反對革命的文學,是替壓迫階級說話的文學;……你假如是贊成革命的人,那你做出來的文學或者你所欣賞的文學,自然是革命的文學,是替被壓迫階級說話的文學。』和過去一般地否定純藝術論思想不同,在這裡,郭沫若運用階級觀點從文學和革命關係以及文學的社會作用上,以正面申說的方式批判了文藝的無目的論和非功利主義的觀點。
著作
- 郭沫若著作超過百萬字,集結為《郭沫若全集》共38卷,分為文學編(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歷史編(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編(10卷,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仍有大量文章散佚未能收錄。
新詩
《女神》、《星空》(詩、散文)、《瓶》、《前茅》、《恢復》、《戰聲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沫若詩詞選》
散文
《山中雜記》《波》《南京印象》
小說
《塔》(小說、戲劇)《漂流三部曲》《橄欖》(小說、散文)《水平線下》(小說、散文)《豕蹄》《地下的笑聲》
自傳
《沫若自傳》(4卷)
戲劇
《卓文君》、《王昭君》(1923)
《聶嫈》(1925)
《棠棣之花》(1941)
《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1942~1943)
《蔡文姬》、《武則天》(1959~1960)
《鄭成功》(1962)
史學、考古
《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李白與杜甫》
翻譯
歌德《浮士德》
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雪萊詩選》
河上肇原著《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書法
- 郭沫若亦以書法聞名,他的書法藝術風格受到蘇軾很大的影響,豪放雄渾、而又沉毅清俊,有「郭體」之稱。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的招牌都採用郭沫若的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北京四中、中國銀行、榮寶齋、中國書店、瀋陽故宮、華清池、黃帝陵、半坡遺址、吉林大學等。
其他
歷史劇
- 1926時,郭沫若將其三部歷史劇《卓文君》、《王昭君》、《聶嫈》集結成《三個叛逆的女性》,詮釋了這三位歷史女性,風格帶有濃厚女性主義色彩。郭本想塑造三個「三不從」女性典型,卓文君是「在家不必從父」、王昭君是「出嫁不必從夫」、蔡文姬是「夫死不必從子」。 可是蔡文姬當時沒有寫成,因而將聶嫈加入,成爲叛逆女性的典型。
- 卓文君:反抗封建禮教、衝破封建束縛(在婚姻問題上對封建禮教的叛逆,公開和家庭決裂,與司馬相如出走)
- 主題:歌頌敢於爭取幸福和自由的叛逆的女性,表現個性解放的思想。
- 王昭君:反抗封建王權、維護人格尊嚴(反抗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王權的叛逆,「寧作玉碎,不作瓦全」的品格,當廷譴責封建帝王、自願出嫁匈奴的駭世驚俗的舉動)
- 主題:歌頌敢於向封建王權進行挑戰的偉大的叛逆女性,表現徹底的反封建思想。
- 聶嫈:反對強權政治、忘我犧牲精神(反抗強秦的侵略、吞併,反對分裂投降的叛逆,支持弟弟的鬥爭,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精神)
- 主題:歌頌不為弱小而屈從強權,為伸張正義而英勇犧牲的偉大的愛國主義叛逆女性。
- 之後,郭沫若先後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蔡文姬》與《武則天》。為了紀念鄭成功逝世三百週年,郭沫若創作了電影劇本《鄭成功》,但因不久後即爆發文化大革命,未能拍攝。
女神
- 本詩集奠定了中國新詩的基礎,開創了以白話創作新詩的寫作風格,無論是表達內容、章法形式、語言特色等方面都有了不同於中國舊體詩的改革性創新。詩作完全放棄了中國格律詩的規則,在行數、每一行的字數和韻律上,都無拘無束,任憑作者的情感自由發洩,大量使用驚歎號和反復句,將詩人青春澎湃、渴望反叛的浪漫主義激情,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的《匪徒頌》、《天狗》、《地球,我的母親》和《鳳凰涅磐》,發表時都引起不同程度的震動,傳誦一時。由於這是「新文學運動」興起以後的第一部能引起讀者廣泛注意的自由體詩集,郭沫若也就因此被推許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第一人。
參考資料
郭沫若:《沫若自傳》第一至四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郭沫若:《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1939年
黃維樑:《中國現代文學導讀》,揚智文化,2004年9月,ISBN: 9578186614
外部連結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