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鄭光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鄭光祖


教育Wiki

生平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著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評價

明人何良俊於《曲論》一書中對鄭光祖元曲評價甚高,認為其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的〈堯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

劉大杰也表示,鄭光祖的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