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鄭經建國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鄭經建國


教育Wiki

目錄

前言

鄭成功死後,留守在廈門的兒子鄭經,與在東都的鄭成功的弟弟鄭襲,展開一場權力鬥爭,兵戎相向。最後鄭經勝利,繼承王位。

經過

鄭經取得王位後,仍繼續駐守廈門。但是由於清朝實施「遷界」政策以來,沿海30至50公里地區淪為荒地,使得鄭氏家族控制下的「陸路五商」無法獲得出口物資以供應「海路五商」,廈門失去了物資和情報來源。另外,鄭經和堂叔鄭泰發生衝突,引發內鬨,鄭泰遭到鄭經幽禁而自殺,引發鄭泰弟弟鄭鳴駿率部眾降清。1663年10月,清軍聯合荷蘭部隊圍攻金門、廈門,鄭軍節節敗退。1664年3月,鄭經放棄閩南沿海各島,全面撤兵退守台澎。這次退守台灣,可說是正式所代表的男名抗清勢力的總撤退,不僅政經所管轄的部隊、官員都撤入台灣,明朝的縉紳遺老,也都隨鄭經來台,此批入台總人數約僅7000人左右。

鄭經入台當年,旋即將東都改為東寧,並將原來的天興縣、萬年縣升為「州」。他說他不是不能戰,而是「不欲重苦沿海吾民,故效張仲堅遠絕扶餘,不與中土爭衡。」

鄭經也自稱「東寧國王」,西洋人稱它叫做「The king of tyawan」,1670年應人東印度公司負責人Henry Darces上書鄭經,稱呼她「Your Majesty」

到了1674年更定官制之後,他的屬僚不再自稱「卑職」兒都改稱為「臣」了。

在陳永華經營下,台灣朝向兩個方向發展,一為中國化;一為國際化。

關於前者,例如引進中國內地的坊里制,建立地方行政系統。1666年完成孔廟的興建,並於其旁設立學校,稱為明倫堂。他更進一步引進中國科舉制度,這套儒家化的措施,是最典型的中國化政策。

至於國際化方面,繼續發揮台灣海島的貿易性格,加強國際貿易。東寧王國與日本、菲律賓、東南亞各地,甚至英國,展開廣泛的多邊國際貿易。其中,英國船於1670年首度來台,與東寧王國協議成立非正式通商條款37條,1672年正式訂定協議條約13條,在安平籌設台灣商館。鄭經時代台灣的國際貿易發展,使得安平一直扮演著自荷蘭時代以來遠東貨物的集散地角色。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鄭泰

英文關鍵字:Tēnn Thài

出處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上),1999年,頁39~40。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