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酸雨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酸雨


教育Wiki

目錄

定義
酸雨正式名稱為「酸性沉降」,意指酸性物質落到地面,依照其落地途徑可以分為「濕沉降」與「乾沉降」。「濕沉降」是指空氣中的汙染物,其汙染物溶於水呈現酸性,藉由雨、雪、露、雹等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乾沉降」則是酸性物質混入塵土或是煙霧中,再藉由重力落入地面。
二氧化碳溶於水雨水形成碳酸,呈弱酸性,由於自然界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濃度使降水在排除人為的狀況下之酸鹼值在5.6左右,但大氣中仍存在其他導致酸性的物質,例如火山噴發產生之硫化氫、雷擊導致空氣中產生的氮氧化物等等,均會使降水偏酸,降至酸鹼值5.0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後期以來,許多國內外(包含環保署研究報告)研究者,已將所謂「酸雨」認知為當雨水酸鹼值在 5.6 以下時,即確定受到人為酸性污染物的影響。
成因
當硫氧化合物或是氮氧化合物釋放到空中,這些化合物容易飄到高空中,與雨或其他化學物質混合,形成更多種酸汙染物,溶於水中形成酸雨。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皆易溶於水,且容易被風帶往遠處。而這些硫氧化物或是氮氧化物,人為的排放佔了絕大部分,例如燒石油、燒煤等產生電力或運輸工具動力。
危害
酸雨對人類的危害很多,其中包含氣喘,使人呼吸困難,或是汙染微粒進入肺部,對肺部造成傷害。對農作物而言,土壤中的金屬元素被酸雨溶出,造成礦物質流失,使植物無法充分獲得養分。酸雨對水中生物也會造成直接的危害,酸雨直接使河川或湖泊酸鹼度偏酸,當pH小於5將會導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酸雨
英文關鍵字:Acid rain
相關教學資源(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no=1641517
參考文獻
註1:石再添。地學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P.234
註2:何金鑄。地學通論。自行出版。 P.76~P.78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