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鍾曉陽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鍾曉陽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1962年生於廣州,在香港成長,為香港作家。於香港瑪利諾修院學校完成中學課程,並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電影系,後來定居澳洲。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是東北瀋陽人,自小便愛看書,香港作家黃南翔描述鍾曉陽:「她很沉靜,在書房裏一坐就是半天。她用小楷填的詞,厚厚的一本,顯示了她的專注和耐性,而她搜羅的錄音帶,也大都是古箏、笛子、二胡、琵琶……幾乎清一色國樂,這又顯示了她對民族樂曲的喜愛。但她自小就練鋼琴,擁有第八級合格教師身分。」十三、四歲開始寫作,常用筆名「鍾殘醉」發表作品,散見香港《當代文藝》及台灣的報章及雜誌,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及詩歌,其中以小說創作最為人熟悉。自小受作家張愛玲、瓊瑤及古典文學紅樓夢的影響,文筆細緻典雅、集世俗與嚴肅於一身」。前往台灣領取聯合報小說獎結交了台灣文人朱天文朱天心,投入以台灣為土壤的《三三集刊》,定下日後文字深埋「張腔」的幼芽。 2000年之前的作品分別刊登於香港時報(已停刊)、當代文藝、大拇指半月刊(已停刊)、素葉文學、及台灣三三集刊、聯合報等。 自小說作品《遺恨傳奇》出版後,鍾曉陽停止公開作品,並消失於香港及台灣的文壇。曾參與電影導演王家衞《2046》字幕創作及擔任電影《鐵三角》(林嶺東導演的一段)的編劇。經過十年封筆,鍾曉陽於2007年09月開始在香港報章上再度執筆刊載散文作品。

作品《停車暫借問》於2001年被改編為電影,又名《煙雨紅顏》 (台灣版),導演劉德凱,江平、楊海薇、吳兵編劇,演員張信哲、周迅、邱心志、徐晶。上海電影電視集團及台灣鑫鈺影視有限公司出品。

觀點

「三三」集團取「正當少年,天地也要驕縱三分」的意。書寫的題材是炎黃歷史、神州血淚;大時代和小兒女雜糅;文字特色是嫵媚又鄭重,影響其風格的主要人物之一有胡蘭成,當然在文壇都稱「三三」是「張系嫡系傳人」。其中的核心人物是朱天文、朱天心,袁瓊瓊、鍾曉陽也是其中一員。


著作

小說

《停車暫借問》(1990年,香港天地;1998年12月,台灣元尊出版;2008年10月,台灣時報新版)《哀歌》(1988年01月,香港天地;1987年01月,台灣三三書坊出版)《流年》(1990年01月,香港天地;1993年02月,台灣洪範書店出版)《愛妻》(1988年,香港天地;1993年02月,台灣洪範書店出版)《細說》(1993年01月,台灣三三書坊出版)《遺恨傳奇》(1996年01月,香港天地;1996年10月,台灣麥田出版)《燃燒之後》(1992年,香港天地;1992年07月,台灣麥田出版)《普通的生活》(1992年09月,台灣洪範出版)

詩集

《槁木死灰集》(1997年,香港三人出版社;1998年06月,台灣元尊出版)

散文集

《春在緣蕪中》(1988年,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歌曲填詞

最愛(李宗盛作曲,張艾嘉主唱)是這樣的(E Lecuona/J Cacavas作曲,梅艷芳主唱),電影阿飛正傳主題曲心裡的天堂 (姚蘇容主唱)事情本來就是這樣(黃韻玲主唱)咖啡杯里的風光(黃耀明主唱)

評價

1978 散文《祝福》獲第七屆青年文學獎優異獎1979 散文《明月何皎皎》獲第八屆青年文學獎第一名1979 散文《販夫風景》獲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獎第一名1981 《停車暫借問》參加第三屆 聯合報小說獎,當時約十九歲填詞作品《最愛》第23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入圍

朱西甯強調鍾曉陽的文學長才融會中西,「得天之幸尚不在閃爍的才華,是有仙緣在中國詩詞的養育裏呵護長大,只這一點便可以造就她是個天驕」,「中國正統小說的言者,一言興邦而大為開脫了今之西化小說艱危的絕境。

著名評論家王德威以為鍾曉陽是「今之古人」,能用現代小說的形式包裝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長描繪流離的哀傷。相較於決定台灣文學史發展的張愛玲的精警敘事觀點,鍾曉陽的敘事手法明白突顯感傷的情愫;張愛玲所寫的人物都是庸俗的人物,只為得「以庸俗反當代」,然而鍾曉陽卻是落實描寫普通人物在普通生活中的悸動。

參考文獻

香港女作家在台灣──談鍾曉陽的《哀歌》 (李宜芳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li-yi/li-yi-01.htm


責任編輯語二甲109702135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