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鑲嵌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鑲嵌理論


教育Wiki

概要
鑲嵌(Embeddedness)是經濟社會學中一個重大的概念,意指經濟行動或經濟、金融組織是被錯綜複雜的社會網絡中,各式強弱不一的社會關係或社會連結、社會價值跟法律規範所滲透、影響,所產生對於經濟活動的特殊制度化過程。最早是由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提出,經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進一步演繹而成為新經濟社會學裡一個最廣為人知的關鍵性概念。(註1)
長期以來經濟活動被認為是理性化以及個人理性所主導的場域,特別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社會學一直無法突破來自經濟學在人類交易行為場域的理論獨霸,但社會學者發現在人類非理性化的認知層面,人群間、組織間的不同社會關係、社會規範或隱而不宣的潛規則,法律規範等都會影響我們的經濟決策跟行為,對經濟結構與國家經濟的生存型態產生偌大影響,而並非全然如古典經濟學或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所主張的供需法則及自我利益最大化會讓完全理性主導經濟行為。沙朗•佐金跟保羅•迪馬喬曾進一步細分經濟活動的四種鑲嵌:認知、文化、結構跟政治。其中結構鑲嵌即是格蘭諾維特所指出的經濟活動容易被人際網路結構(interpersonal network)所影響,其中包括人與人、組織與組織間的經濟互動。例如:一位攝影師身處兩個不同的攝影圈人際結構洞,便有可能感受到兩個結構洞中對Nikon或Canon兩家相機的評價相互顛倒,而該攝影師長期受到結構影響後,便有可能對其中一家產生較為信任的關係,而影響之後的消費行為。又例如:廠商在尋找協力或下游廠商時,會傾向找市場地位較高、較有名的廠商為合作對象。(註2)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鑲嵌理論
英文關鍵字:Embedded Theory
參考文獻
註1: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出版。 P.298
註2:張維安。社會鑲嵌與本土化研究 以關係網絡與經濟活動研究為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研所。教育與社會研究。P.82-8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