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記憶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長期記憶
詞條名稱:長期記憶
教育Wiki
目錄 |
定義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or LTM)是指能夠保持數天到數年的記憶。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不同,後者為感官收錄後再經注意而在時間上延續到20秒以內的記憶。而短期記憶經過不斷反覆複習,便會成為長期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較長的時間。
分類
根據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Endel Tulving的多重記憶系統理論,長期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外顯記憶並可以分為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而陳述性記憶又包括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
- 外顯記憶
- 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關於如何做一件事情的記憶。
-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關於一些具體的事情和情形的記憶。
- 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意指一般性知識。語言知識和其他概念儲存的地方,像是字典、辭典或百科全書。
- 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意指個體的自傳式記憶,是個體在一生中親自去體驗和記憶的事件記憶。
- 內隱記憶:一種無法在正常意識中表現出來,但通過一些手段可以測量的記憶。
提取和編碼方式
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形式有回憶與再認兩種。考試時的選擇題或由人群中把認識的人辨識出來,都是再認的方式。而回憶法則像是問答題或填充題,只提供記憶的線索,而不包含解答在裡面,答案要靠自己從腦海中思索出來。
一般人處理語文訊息時,在短期記憶階段以聲碼為主,而在長期記憶階段,以意碼較為重要。
如何形成長期記憶
現代科學家已經證明,要將學習過的情報轉換成為永久記憶,需要的時間大約是2年之久。
形成永久記憶的條件就是讓知識情報在大腦形成瞬間記憶,接著經過思考之後,轉換成為短期記憶;經過幾次的複習,再轉換成為長期記憶;之後,要維持長期記憶的時間延續2年,讓這組知識情報對應的神經元突觸連結會生成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固化這個連結,因此才能生成所謂的永久記憶。
為了形成長期記憶,有數種可能的策略可將記憶內容由短期記憶移至長期記憶區。
- "善用編碼":由於長期記憶以意碼為主,因此有意義的內容將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欲使短期記憶的內容產生意義,則需與舊有知識產生聯結 (編碼),使內容與舊有知識產生掛勾,由舊有知識給予新資訊『意義』,則知識內容較容易被置於長期記憶中。若無法在舊有知識中找到與新資訊相類同的訊息,則可以利用『聯想法』,將新資訊建構出意義,以幫助記憶。
- 計畫性練習:分散練習在某種程度上優於集中練習,休息時間越長者、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 軌跡法:利用記憶中留有的空間性心像,回想記憶中事物的位置。
- 關鍵字法:適用於學習外語單字。
- "善用複習":人類的記憶力並不佳,德國心理學家 Ebbinghaus 的研究發現,多數人現下讀的書,在二十分鐘之後祇記得其中六成,到了隔天更是祇記得其中的三成。但之後遺忘的速度較為趨緩,到了一個月後還能記得其中的兩成。可見,對記憶而言,第一天是記憶的關鍵時刻。研究發現,如果在閱讀後的九小時之內對閱讀的內容做一次複習,則可以有效提昇長期記憶量。
此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研究發現,睡眠對形成長期記憶有很大影響。他指出學生為應付考試通宵溫習,往往考試後就會忘記溫習過的知識。
另外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發現,食用高脂食物,會促使長期記憶形成。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