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隔離作用(Isolation)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隔離作用(Isolation)


教育Wiki

定義

隔離作用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在解釋上,常與情緒隔離(emotional insulation)、情感隔離效果(Isolation of affect)、理性作用(亦稱智識化Intellectualization)一同討論。

隔離作用,是指個體在可能受到情感傷害的情境中,為避免情感涉入之後的焦慮和痛苦,退回被動、冷漠的狀態,將情緒與事件隔開(把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用過度理性的態度面對帶有情感的情境;或是個體將不愉快記憶從腦中意識上特意隔離,以減少情緒的涉入,減輕對本身的打擊和傷痛。例如用理性口吻陳述罹患癌症或可怕的車禍事件,或是醫生和護士常需以理性態度面對充滿病痛和死亡的工作環境。

隔離作用(Isolation)與理性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的區辨在於,前者是將自我情緒與想法或生活事件進行隔離處理,隔離的情緒可能是短暫的。例如警察以圖片描述一個殺人犯之詳細說明中,並未顯露對犯人的情緒反應;又如銀行行員遇到搶劫在當時表現處變不驚,但事後害怕不已。另外像醫學院學生能夠專心解剖大體而不會想到死亡等等。

理性作用則是屬於隔離作用的一種類型。在某情境下,個體常過度以抽象想法進行擴大解釋,並將自己置身遠處,避免讓捲入焦慮的情緒中,例如將自我情緒與想法進行切割,避免公開表明自己的期望,在情感上採用溫和表達方式,避開不被接受的情緒,而將想法放在明智的(例如隔離、合理化、鬆解、補償等)方面。

在臨床上,當事人陳述自己遭到迫害或虐待時,看不出任何痛苦神情,表現出事不關己的冷靜,即是把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對其事物失去感覺,是典型之隔離作用。

隔離作用雖可避免痛苦的再次發生,但可能會妨礙個人主動、積極的參與。

參考文獻

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

Wikipedia(2009). Defense Mechanism. Retrieved July 4, 2009,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9%98%B2%E5%8D%AB%E6%9C%BA%E5%88%B6

吳來信(2008)。心理(自我)防衛機轉的類型與層次。2009年7月24日,取自:http://jc.nou.edu.tw/971209-2.pdf

楊淳斐(2000)。一般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2009年7月24日,取自:台灣心理諮詢諮商網-心理教學園地教學網http://www.heart.net.tw/mind/defense.shtml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