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雍正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雍正


教育Wiki

雍正(西元1723年至1735年)為中國清朝第五個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的年號,前後共13年。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生平

雍正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胤禎,是清兵入關後的第三代皇帝,為康熙的第四子。雍正的生母乃滿洲正黃旗人烏雅氏,是康熙寵妻,時為德嬪,後晉封為德妃。按清宮規矩,親生母子不得同居一室。因此,幼年的雍正則由孝懿仁皇后親自在宮中扶養,「而不像若干皇子養育於乳母或親屬家」。孝懿仁皇后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姪女,一等公佟國維的女兒,年幼的雍正可說是因她而「尊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歲的雍正開始入書房讀書。學習的課程有滿、漢、蒙古文漢經史等文化課程,還有騎射、游泳等軍事、體育項目。由於康熙本人自小聰明好學,對於學習的興趣更是多方面而廣泛,除了宋儒理學他有特別喜好外,在自然科學方面,尤其是天文、地輿、曆法、音樂、數學、物理,語文等等,無所不習,對中國文化也是仰慕之極的。因此,康熙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正規教育與精心琣養,為皇子們所請的教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之人,有張英、熊賜屢、徐元夢、尹泰、顧八代、湯斌、耿介、汪灝等人為講官。張、熊、徐、尹等都官至大學士,熊、湯等人則為當時著名理學家。而康熙本人在繁忙的政務中,除了給皇太子們講四書五經,還要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一切活動,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審閱其文章,還讓他們當面解釋功課,四書五經都必須達到能背誦的程度,以及能夠流利的說滿文與漢語。如此一來,不但皇子們不敢懈怠,就連師傅們也不敢稍有疏忽。康熙對兒子們的學習抓的很緊且嚴格,令當時出入宮廷的西方傳教士們,對康熙教育皇子的方式非常驚訝,認為這種嚴格的管教及教育方式,在歐洲各國都是難以辦到的。同時,在正規教育以外,康熙也很重視皇子們的道德修養以及適合他們身分的鍛鍊。因而從皇子們懂事起,就訓練他們騎馬、射箭與使用各種火器,以此作為皇子們的娛樂和消遣,從中養成他們的尚武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冀望他們能儘早的堅強起來,並且能同康熙一樣習慣於簡樸的生活。在康熙嚴格的培養與教育下,諸皇子們大多能文能武。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雍正,跟著兄長們一起接受康熙和師傅們嚴格的教育,從大學士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滿漢文翻譯大家徐元夢學滿文,以及和原任禮部尚書的顧八代學習經典,大考據學家閻若璩也一度受聘府中。而在眾多的授業師傅之中,與雍正關係最密切的是顧八代,雍正自云自幼便與顧八代朝夕共處,聽其講論忠孝大義,研究經書,獲益良多。顧八代乃滿洲鑲黃旗人,好讀書、善騎射征戰,可說文武兼備。其於康熙「二十三年八月直尚書房、二十四年擢內閣學士,……二十八年擢本部尚書」,官運可謂平順,但晚年康熙觀其「不宜部院,著革任以世職隨旗行走,仍直內廷。」此後顧八代一直在內廷教育皇子,三十七年(1698年)因病乞休,退職後過著清貧的生活,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謝世。雍正在師傅的葬禮上,親臨奠酒,並遣人為他料理後事,更在自己繼位後,於四年(1726年)特諭恢復顧八代生前禮部尚書官職,加贈太傅予祭葬,追諡「文端」美諡、立碑墓道、入祀賢良祠,還以顧八代子孫甚貧為名,特賜其後代賞銀萬兩。顧八代的廉潔奉公,無疑帶給當時正步入三十壯年的雍正,深刻印象及相當的影響。由於康熙嚴格而紮實的傳統正規教育,使得雍正從小就通曉四書、五經等正統儒家經典;也掌握了滿文、漢文等文化知識,養成讀書和思考問題的習慣,奠定日後鑽研佛典的基礎。此外,雍正在滿、漢文字,經、史及書、畫方面都有相當的漢文化素養。雍正雖也能賦詩作文,有《御制文集》問世,但雍正一生的詩文總量,遠不如乃父乃子,所以雍正給後人的印象,似乎沒什麼詩情雅意、不善詩文,只有那嚴酷的政治雄才。其實,在雍正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既要澄清吏治,又要改革弊端,使他不可能沉溺在閒情逸致當中,不允許他舞文弄墨,專事吟詩唱合。因此,他沒有留給後人多少學術性的論著,其著作大多與朝政有關,或出於時事而著,如《朋黨論》、與《大義覺迷錄》。但從那些大量的散文式上諭中,不難看出雍正具有相當的文學功底和文字表達能力,其上諭動輒數百數千言,書寫都很整潔,文字流暢,間有口語,稍加整理就成一篇政治性散文。雍正這種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才華,在清代列帝中是罕見的,其學問可能也不下於乃父,遠不及康熙的則是在武藝騎射方面。在雍正執政的十三年中,所批閱的奏摺,最保守的看法,至少約有二萬二千餘件;部本、通本十九萬餘件。硃諭、硃批,是雍正勤於政事的最好紀錄,也是雍正才思與政治才能的結合。總結的說:雍正,不失為一位有學問的君主,其文思敏銳、思路清晰。在文的方面,表現在:諭、詔、冊、論、記、序、雜著、題詞、贊、題跋,以及碑文和祭文等方面。此中,最著名的當屬他的散文式上諭(《上諭內閣》)和批諭(《硃批諭旨》),但主要內容皆屬政治方面。  

勤奮皇帝

雍正在繼位時已五十歲,加上在藩邸的時間長,常被康熙委辦政務或者外派賑災等歷練不少,因而使他對人情世故有深切了解。除了「洞悉下情」外,對於政治實施情況與官場百態也是「深知灼見」。這對於一位君臨天下的最高統治者來說,是個很不錯的人生歷練,有助於他的君主統治生涯,也是雍正自豪之處。但雍正秉性嚴酷、剛毅果斷,辦事則雷厲風行,處世難免近於苛刻瑣碎,不似其父康熙寬厚仁慈。對於政敵,殘忍無情,猜忌多疑,也因而得罪很多人。但雍正又深諳攏絡人心之道,對於屬下臣工,除了通過多種手段進行訓導、加緊控制外;最常用的是賞賜,如賜世職、加銜、加級,或賞四團龍補服、雙眼花翎、紫轡或各種宮中寶物、食品、人參等等。也不時「手書福字,賜內外大臣」以玆鼓勵 。「若臣工病痛,往往溫諭慰問,或賜贈藥物,或遣太醫診治,關切備至。」雍正如此恩威並進的賞賜與駕馭手段,使得臣工往往感激莫名,效忠圖報;但臣工若稍有不謹,雍正就給以顏色,自有一套寵信駕馭屬下臣工的辦法。雍正在登基後,為了大力整頓康熙晚年所形成的腐化和弊端,便對一切政令要求務實,並「全面實行改革,有力地扭轉了康熙末年開始衰退的勢態,從而使政局穩定。」然而,想要達到獨裁政事、強化皇權,惟有自己「事必躬親」才能據實告誡臣工。因此,雍正即位後,便於雍正元年(1723年)春正之日,連發十一道諭旨,分別對各級文武官員逐一訓飭、申誡,提出從政要求。同時,雍正更結合了其獨裁專制的政治權力,建立了清朝史上首創的「儲位密建法」與「密摺制度」,並採取各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

在雍正在位期間(1723-1735年),清代帝王集權中央的態勢達到顛峰,已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十三年中,雍正每天御殿聽政,批覽奏摺(或來自各地的秘密報告──硃批密摺),「從朝至夕,殫竭心力,尚恐經理未周。」如此勤於政務,真為歷代帝王所罕見。雖然雍正曾說:「自古帝王,未有如我聖祖皇考之勤政者。」康熙的勤政雖是事實,但雍正卻比乃父更勤。因此,雍正也曾自負的說:「即皇考之勤,亦無自朝至暮辦事之理。」雍正的理政不怠,十三年如一日,歷代封建帝王者,實難於出其右。所以清史學者孟森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以及「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

歷史評價

雖然清世宗雍正這個朝代只有短短的十三載,偏巧又夾在各佔六十年的「康乾盛世」中,容易令人有白駒過隙的一瞬之感,所幸後世對雍正皇帝並不陌生,近年來史學界已理解到雍正朝的重要性,認為他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進者,是促進清朝歷史發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人物」;以及「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早衰亡。」歷史所稱的「康乾盛世」,實離不開雍正承先啟後的功用。尤其,雍正在澄清吏治與整頓財政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建樹,對清代歷史的發展有一定貢獻。雖然過往的歷史資料和歷史研究對雍正本人──特別是他的品德,指斥較多;而對於他的政治才能,雖有肯定但不充分。儘管史料與文獻對雍正毀多於譽,但清史學者傅宗懋中指出:「清世宗歷統僅十三載,為時雖屬短暫,為就筆者觀之,此一十三年之成果,有造於清代統治者,實頗堅深。蓋以聖祖康熙,為政寬仁,終於吏治廢弛,國庫空虛。此世宗繼統時之局面也。而迨高宗嗣世宗即帝位時,則已呈吏治清明,府庫充盈之景象。高宗得垂統六十年,受賜於世宗之治績者,實屬不淺。」其實雍正在他不長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統治中,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對於清朝前期的發展階段,實兼有鞏固和開拓之功,若權衡雍正對歷史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功績大於過失。在君主專制的政體之下,雍正個人的政治才華以及領導能力等,都不失為一位頗有作為、政績顯赫的君主及政治改革家。他的歷史地位,如果與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作一比較,也許可以看的更清楚,若說雍正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比較傑出的帝王之一,雍正應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資料: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grad-th/65/65-2.htm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D%E6%AD%A3%E5%B8%9D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