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項目反應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項目反應理論


教育Wiki

項目反應理論(Item Response Theory;IRT)

在1970年代末期,有一些心理測驗學者致力於測驗項目難度的探討,由於這方面的研究需要複雜的計算過程,因此通常是以電腦來幫助運算。這些研究是以潛在特質模式為基礎的。潛在特質是個人潛在的能力,他可以經由觀察個人對測驗題目反應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數學的處理而獲得。有些學者則以項目反應理論來替代它。
項目反應理論模式,可以使用在建立免受樣本程度影響的量表。受測者對各種測驗內容的真實能力,潛在個體之間,不容易被直接觀察與測量。但是可以從受測者的行為表現來推估。在估計題目的難度時,應該屏除受試樣本程度的影響;在估計個人特質時,應該屏除測驗特性的影響,將題目難度與特質分數轉化成相同的量尺,對測驗結果的解釋與預測,有很大的幫助。
測驗反應理論已被大規模的測驗計畫所採用,為了提高估計特質的精確性,可以利用電腦程式來估計受測者的潛在特質,使用測驗者可以根據這個理論來選擇適當的題目。
項目反應理論是針對電腦化適性測驗發展出來的測驗理論,適性測驗是電腦根據受測者的能力,快速運算與選題的功能,給受測者不同鑑別度的題目,這就好像會自動思考的智慧型測驗,所以逐漸成為性向測驗的發展主流。簡單來說,電腦會在受測者的作答過程中,機動性的判斷受測者的能力,來選取適合的題目給受測者作答。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項目反應理論
英文關鍵字:Item Response Theory;IRT
參考資料
葉重新著。心理與教育測驗。2010初版。頁143-145。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