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太效應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馬太效應


教育Wiki

概要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由莫頓(Robert.K.Merton)於1968年所提出關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現象術語,其意指原本就擁有較多資源或聲望的人,容易在相關的後續發展之中,持續性的取得較他人為多的資源回饋。
莫頓表示,聲名較為顯著的學者和相較之下較不著名的學者,在完成一件相似的研究時,聲望高者,比起那些默默無名的人,取得更多的名望;即使該研究和之前研究案結果類似,或者和其他學者有相同結論,仍然獲得較大的聲譽回響。
莫頓探究如此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產生機制,發現享譽國際的科學研究者會透過他們原本就具有的學術地位,以及其所開發的研究觀點的重要價值,甚至是他們在先前的成功,而受到的社會肯定之中建立的自信心,去強化學界或社會的焦點聚集功能。(註1)
宏觀社會學上的馬太效應,在社會選擇的淘汰過程之中,很明顯的發生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名校不斷地區得資源,進而持續招收最精銳的學生,以及發表最受矚目的研究。
社會學中的馬太效應關注的是,在財務資本以及社會資本可以透過累積的情況下,這些資源可能由父母轉移至孩童身上,如此的優勢累積,使孩童擁有較高的發展機會、文化、人力資本,亦即同一世代的成就受到上一世代的影響,而產生根本性的不平等。(註2)
馬太效應同樣被應用在教育心理學當中,在教育中,學齡前即具備識字能力的孩童,可能在進入學校教育後,倚靠其家庭所給予的學齡前教育優勢,在閱讀理解以及認知上遙遙領先其他初步踏入閱讀領域的學童,優勢長久累積下來同樣造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馬太效應
英文關鍵字:Matthew effect
參考文獻
註1: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 P.117
註2:吳逸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17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