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拉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馬拉美


教育Wiki

目錄

生平

馬拉美Mallarme, Stephane (1871-1945),法國詩人、詩歌象徵派運動的倡導者(連同魏倫)和領袖,他只享受了5年平穩的家庭生活,母卒於1847年8月,妹妹於1857年8月去世,1863年其父逝世,這些不幸似乎頗能說明為什麼在他開始創作詩歌之時就表現出渴望擺脫冷酷的世界而探求另一個世界,他成人之後的生活繼續坎坷不平,故這一題材在他的詩作中繼續占據中心位置。1862年末至1863年初他在倫敦生活以便獲取英語知識,此後他開始了畢生的教師事業,初任教於省立學校(圖爾農、貝桑松和亞威農),後在巴黎任教。與此同時開始了詩人的生涯。

著作

代表作有《希羅狄亞德》、《牧神的午後》、《骰子一擲》等書。

詩作欣賞

(一) 〈夏日憂傷〉節選

太陽,沙灘上,喔無力的鬥士,

用你金色秀髮溫暖頹喪的洗澡水

且在你厭惡的臉頰耗盡香氣,

把淚水滲進愛情飲料內。

(略)

但你的長髮是一條微慍的小河,

足以溺斃糾纏我們而不打顫的靈魂

和覓得你所不認識的虛無!

我將品嚐由你的眼瞼流下的脂粉,

以便瞧瞧他懂得成全你

敲撞天壤之間的麻木不仁。

評價

馬拉美的早期詩作受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惡之華》影響頗深,這是一個逃避現實的題材,而馬拉美早已醉心於這種題材,不過馬拉美表現得更為理智些,他分析理想世界的本質及其與現實世界的關係的決心反映在他1864年和1865年開始寫的兩部詩劇裡︰《埃羅提亞德》和《牧神的午後》。1868年,馬拉美得出的結論是,雖然現實之外一無所有,但在這虛無之中卻孕育著完美形式的精髓。詩人的任務就是要去領悟這些精髓並使之具體化,在這樣做的時候,詩人就不僅僅是將現實中已存在的東西賦予詩的形式,而是要變成真正的上帝為讀者從虛無縹緲中創造出一些東西,正如他自己說的,「要創造出真實花束中所沒有的那種理想之花。」但要這樣使精髓具體化,這樣創造花的概念,而不是去真正描繪花朵,那就需要極其精細和綜合地運用所有的語言資源。馬拉美盡其畢生精力要將他的理論付諸實施,將它寫入他的《大作品》中去,可是他未能完成這部《大作品》,但他確是完成了一些與《大作品》有關的詩歌。在這些詩作中,他寫了幾首輓歌,主要的對象有波特萊爾、埃德加、愛倫坡、華格納、哥提耶(Theophile Gautier)和魏倫。人們委託他寫輓歌,他也很樂意接受,因為輓歌的道統主題是「人死了,但他活在自己的作品中」,這與詩人自己的想法吻合,雖然現實之外一無所有,但是詩就有力量超越這種虛無。在他的第二類詩歌中,他就寫詩本身,反映了他的目的和成就。




責任編輯:陳思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