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更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高更


教育Wiki

高更(Paul Gauguin,西元1848-1903年)為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但也和梵谷、塞尚一樣具有反印象派的雙重性格。[註一]

目錄

生平概述
高更於西元1848年生於法國的中上層階級,其父為報社總編,一歲時,為避開因革命而起的追擊,一家人搭船前往秘魯,父親卻不幸在航行時猝死海上,所幸因借助外曾祖母及母親在秘魯的權勢,高更在秘魯度過雖然清苦卻頗為自得的四年,以至於返回巴黎學校生活時感到格格不入、限制重重。西元1865年,愛好自由的高更成為船上的勤雜工又在軍艦上住了兩年,直到西元1871才結束在海上漂流的日子,往後高更的監護人為他在巴黎謀得一份與股票相關的優渥工作,同時,高更得以一窺監護人的藝術收藏,漸漸養成上畫廊的習慣,成為一名業餘的畫家。
至1870晚期,高更的經濟生活無虞,不僅收藏了馬奈、畢沙羅、塞尚、莫內等的作品,內心對藝術的嚮往愈來愈強烈,參加完第五次印象派畫展的後三年,決定徹底拋棄商業經營,正式踏上藝術之路後,卻日趨貧困,家庭生活亦不盡滿意,西元1888年與梵谷在法國度過了一斷愉悅的藝術生活,直至兩人在繪畫理念方面發生嚴重的爭執,梵谷奮而割耳才告結束。
西元1891年,高更決定離開喧囂的文明,隻身前往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在這段期間,高更展現驚人的創作力,屢屢畫出令人驚艷的作品。短暫返回巴黎後,作品卻被譏為「不文明」更堅定了高更久留大溪地的心志。
最後於西元1903年因心臟病辭世,享年55。
藝術風格
相較於傳統藝術家的養成,高更以獨特的方式度過青春期,此段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往後的發展,高更認定無論主題為何,一幅畫應反映出作者本身的性格,而不僅是「照像機般地寫實」,畫家應重組自身的經驗,賦予畫面深沉的悸動,高更主張,畫作即能代表畫家最真實的樣貌。
晚期,更徹底脫離了印象派的影響,在南太平洋的畫作大膽地運用濃厚色調的平塗、簡而有力的線條、不那麼注重明暗陰影,質樸的美感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畫家,如:馬諦斯等。
重要作品

<永不>、<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到哪裡去>、<永不再如此>、<看守著惡魔之島>、<瑪麗亞|我們向您致敬>、<持果盤的大溪地婦女>。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高更
英文關鍵字:Paul Gauguin
參考資料
[註一] 張心龍(1999)。印象派之旅。臺北:雄獅。頁111、115。
劉振源(1994)。印象派繪畫:西洋繪畫導覽。臺北:藝術圖書。頁230-248。
范夢 (1997)。寫實到印象。臺北:藝術圖書。頁230-239。
何政廣/編(1996)。高更。臺北:藝術家。頁8-5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