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領導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魅力領導
教育Wiki
目錄 |
魅力領導
魅力領導(Charmstic Leadership)可說是轉化領導的一部分,乃領導者利用本身的魅力,讓成員對領導者產生情愫及模仿對象,以增強部屬的自尊和自信心,進而提升團體的效能。(陳嘉陽,2012)
最早「魅力」(charisms)一詞是德國一位社會學家偉伯(MaxWeber)在20世紀初時提出,意指領導者對下屬展示的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另外在1977年豪斯(Rorert House)也指出魅力領導者有三種個人特徵,即高度自信態度、堅定不移自己的信念和支配他人的傾向,近代美國領導大師本尼斯(Bennis)研究了90位美國最具成就的領導者之後,分析出魅力型領導者有四項種共同的能力即是有遠大目標、執著且勇於追求自我理想,有貫徹始終的毅力,知道自己的力量並善用這股力量。(鞠德風,2008)
魅力領導的核心
(引自吳佳錚,2011)
- 展示同理心:同理心是領導者瞭解追隨者所表達出需求及需要的敏感度(Bennis,1984;Bass,1985),由於領導者能展現對員工的同理心而促使員工備受關心,當員工產生被關懷的感受後會對組織投入更高的努力。
- 部屬相信自己能力:House(1977)指出追隨者感受到領導者對投以信任的態度,會激發追隨者自我的能力展現,同時強化追隨者產生自信的意念,此時追隨者會去模仿領導者的自信表現來增強對自己的自信心,領導者隨團隊高張的信念設定更困難的目標水準。
- 投射自信心:Burns(1978)認為魅力領導者能敏銳感受到部屬本質優與缺,利用當下情境激勵部屬強烈的自信心,Behlingand McFillen(1996)指出管理統御的領導者若常常投射強烈自信心,易使追隨者產生敬畏之心,其意識與行為更會表現出對領導者的服從與認定。
- 戲劇化使命:Leavitt(1986)指出領導者能透過良好的溝通方式來明確定義使命及說服追隨者一同去實現組織目標的人。Willner(1984)強調魅力領導者與傳統領導者不同在其常運用戲劇化(如譬喻、微笑等)的方式來啟發追隨者的智能與表達所設定的願景,Congerand Kanungo(1987)認為魅力領導者必須要有規劃策略與發展願景的能力,並使追隨者行動與之一致才有效果。
- 提供部屬成功經驗與機會:Congerand Kanungo(1988)指出領導者運用管理技巧來提供追隨者成功的經驗,這些管理技巧包括:授權管理組織事務、參與目標設定及提供多樣且豐富工作內容等,可增加追隨者成功的經驗及機會。
魅力型領導的特徵
- 自信:肯定自己的能力且對自己的判斷力有絕對的信心。
- 遠景:提出比現況更好的理想化目標,如理想化的目標與現況的差距愈大,成功後會讓跟隨者認為非凡的遠景歸因於領導者的能力。
- 有表達遠景的能力:用他人可瞭解的方式表達該理想。
- 被認為是改革的代表人:魅力型領導者的行為被認為是激進改革的代表人,絕不是保守的現狀維持者
- 行為不落俗套:從事一些被認為新奇、反傳統、反規範的作風,當領導者成功時,這些行為就會引起追隨者的高度的讚嘆與難以置信的驚訝。
- 堅信不變的理想:有高度的承諾、犧牲自我的行為、願意冒險的精神來達成願景。
- 對環境的敏感度:能對周遭環境的限制及改革所需要之資源進行實際的評估
中英文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魅力領導
英文關鍵字:Charmstic Leadership
參考資料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頁496。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鞠德風(2008)。魅力領導的形成理論、作用和影響-一個整合性觀點。復興崗學報,92,439-458。
吳佳錚(2011)。魅力領導、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等相關性研究-以中部區域醫院護理職場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