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魯迅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魯迅


教育Wiki

介紹

(西元1881~1936)中國現代小說家。浙江省紹興縣人,本名周樹人。作品思想深刻,具體反映中國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在藝術上,融冶中外小說的技法而別開新局,好以諷刺的筆法,針砭中國社會的病態與人性弱點。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編為魯迅全集二十卷。

年表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