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鷹架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鷹架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由來

俄羅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S.Vygosky)所提出,指教育孩童如同建築房屋,得了解孩童特性,適時地給予外在幫助,使孩子獲得最佳支援。當孩子能獨立解決某個問題時,就可減少協助,使孩童能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漸漸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隨後將鷹架逐漸拆下來。主要意義是指:兒童內在心理能力的成長有賴成人或能力較強的同儕協助,而這種協助應該建立在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組織特質上。當成年人協助兒童在維高斯基(Vygotsky)人類發展理論中所謂的最近發展區(ZPD,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中的學習活動時,能夠為兒童建構最佳的學習鷹架。

最近發展區(ZPD)

最近發展區指的是,一個人獨自解決問題所反應出的實際發展程度,與其經由成人從旁輔助或與有能力的同儕合作解決問題所應出的潛在發展程度之間的距離。

主要功能

Wood、Brunner & Ross (1976) 指出了六種鷹架之功能:(一)引發參與,在學習過程中引發參與的動機及持續學習之意願。(二)經由教學內容之系統組織化,減輕孩子學習的負擔。(三)明確的學習目標,引導孩子專注在學習目標上而不分心。(四)指出關鍵性的重點。(五)挫折的控制,並給予成功之經驗。(六)示範所學。

解釋

別名:支架式教學(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或(Scaffolding Instruction),孩童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阻礙時,使用充分的資源與材料來提升孩童學習的效率,這種方法就稱為鷹架理論。

舉例

1.孩童學習騎腳踏車:一開始無法讓孩童直接學習騎兩輪的腳踏車,學習效率很低。得靠他人攙扶或者增加輔助輪,使孩童漸漸學會如何踩踏板、平衡、加速、煞車、轉彎等動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