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黨錮之禍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黨錮之禍


教育Wiki

目錄

起因

黨錮之禍(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是因為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外戚和豪族的勾結所造成的動亂。因為外戚專權時常會遭到反擊,而外戚卻又以皇太后林朝為背景,透過內朝來控制政權。幼帝長大成人後,在皇宮內既被外戚所孤立,於是和平時接近的宦官聯合,意圖突破孤立的狀況,以恢復政權。例如:和帝時,和帝與宦官與鄭眾等人相謀,誅殺外戚的領袖竇憲。這是東漢宦官掌權之時。但宦官真正掌握實權乃在桓帝之時。桓帝與五宦官相謀滅外淒梁冀,受封為侯,從此掌握朝廷大權。因此,和帝以後,外戚與宦官在內朝龍爭虎鬥,輪流掌權。宦官掌權之後,即利用族人與養子任地方大員,與豪族勾結,魚肉鄉民,其情形和外戚如出一轍。

經歷

在內朝掌政的情況下,政治上慢慢出現了批判勢力。這些事例大都來自有關未而無權利的外朝官僚。其批評對象都指向宦官。外潮的批評始於安帝,但批評者不是自殺,即是下獄而死。至桓帝時,批評者已成為一股龐大的勢力。這些批評者大多為儒者出世,稱為「清流」。清流派的結構大致是外朝官僚、非宦官派的地方官、受排拒的豪族、不受重視的鄉論以及太學生為主,在過及於其他地方。批評勢力興起,當然會受到當權派宦官的壓制。因此,在翰墨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第一次發生在桓帝(註1.)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李膺等兩百多人以結黨惑眾為由,被處終身禁錮,不得為官。第二次則發生在桓帝去世,靈帝(註2.)即位後。外戚竇武與清流派陳蕃、李膺聯合士子,欲殺宦官,反被宦官所制,竇武自殺,陳蕃被殺,遭到禁錮(不得為官)者達六、七百人。清流全被逐出朝廷。宦官派勢力如日中天,不僅亂政,亦魚肉人民,以致激起農民的叛亂。提倡以宗教舊式的「黃巾」(註3.)集團聲勢浩大,終於引發全中國的大動亂,漢家政權搖搖欲墜。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漢桓帝、漢靈帝、黃巾

英文關鍵字:Emperor Huan of Han、Emperor Ling of Han、Yellow Turban Rebellion

出處

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64。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