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龍瑛宗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龍瑛宗


教育Wiki

  龍瑛宗,本名劉榮宗(1911年8月25日-1999年9月26日),客家人、臺灣著名作家,被喻為戰爭時期最優秀小說家。

目錄

生平

  1930年自台灣商工學校畢業,旋即進入台灣銀行界服務。1936年,與李耐女士結婚。1937年,以日文創作的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推薦獎,一舉登上文壇。

  此後,龍瑛宗陸續有作品於日本、台灣二地發表,內容包括小說、新詩、隨筆、文藝時評。1939年,加入西川滿發起的「台灣文藝家協會」,出任文化部委員。次年一月《文藝台灣》創刊擔任其編輯委員。

  1942年,辭去台灣銀行一職,轉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專職從事文字工作。同年,日本於東京召開「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四人獲選為台灣地區代表與會,為戰爭時期最活躍的作家之一。

  1943年,小說集《蓮霧的庭院》受台灣總督府阻撓,無法出版;同年又另以文學評論集《孤獨的蠹魚》出版發行。

  1947年,龍瑛宗在《中華日報》任職日文版主任。不過由於當時政府逐漸緊縮日文使用空間,10月中華日報日文版即告停刊。無法適應中文書寫的龍瑛宗只得重回金融界,擔任合作金庫的行員。此間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發表,再委由鍾肇政譯作中文。1974年退休。

  1980年,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終於以中文寫出首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注意及肯定。此後大量創作以中文書寫的小說、雜文與評論,其作品多達百餘篇。

  1999年,因肺癌病逝於臺北市仁愛醫院。

文學創作

  龍瑛宗成長於殖民地的壓迫環境,養成其木訥寡言、善感而內斂的性格,他的生命情調與文學特直接趨於陰柔纖細。

  龍瑛宗的作品與同時期作家最大不同處,是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派技巧的寫實主義,表現傳統習俗與現代意識的劇烈矛盾;此外,他對人物個性及心理刻劃非常細微,雖然沒有明顯表達對日本政府的不滿,但他側重描寫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以及女性不性的遭遇,實際上是變相的批判和抵抗。

  日治時期的作家面臨兩個難題:1.台灣人是不是日本人 2.台灣作家的作品要不要配合日本戰爭國策。因此,龍瑛宗在西川滿所主持的《文藝台灣》裡,實際上處境是非常孤立無援的。

  陳芳明曾說:『在國族立場上表態的,比較激烈者有周金波和陳火泉;比較含蓄一點的是王昶雄。第二個問題表現比較強烈(抗議)的是張文環,比較含蓄者為呂赫若和龍瑛宗。』

著作

出版書籍

1985年 《午前的懸崖》,台北市:蘭亭書店。

1987年 《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

1990年 張恒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

1993年 《夜流》,台北:地球。

2001年 《濤聲》,台北:桂冠圖書

期刊、報紙、散篇

見外部連結:[台灣文學-典藏作家:龍瑛宗 http://dcc.ndhu.edu.tw/literature/author24.htm]

評論、其他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一向都被評論家當作觀察龍瑛宗作品風格的指標作品,同時也有論者認為龍瑛宗這篇作品,透露了殖民統治時代的台灣文學,因為受到時局變化的影響,產生重大本質轉變的一個分界點。

  葉石濤說,到了龍瑛宗,台灣小說裡才出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學的冥想以及濃厚的人道主義。它意謂著,龍瑛宗改變了先前以社會運動為宗旨,具有抵抗意識,展現強烈現實批判精神的文學傳統。

  彭瑞金也說,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可以被解讀為:『描繪黑暗的殖民地社會裡,受到扭曲、壓抑的殖民地台灣青年、內心的苦悶、彷徨與幽怨,呈現另一種形式的寫實,也是另一種樣式的批判和抵抗。』、『在舉世都主張抗議才是文學的時代,龍瑛宗以別出的心裁、獨到的眼光,不管外界的喧囂,直接選擇走入人們迂迴曲折的內心。西方的文藝思潮和表達技巧,不知何時也悄悄走入他的內心,所以他纖細、敏銳的人性觸角,一定是和他所選擇的文學觀點有關。是唯一不放任現實主義洪流淹沒自己的作家。』

參考資料

吳密察:《臺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

龍瑛宗作,張恆豪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9(龍瑛宗集)》,前衛出版社》

許俊雅:《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