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1917年俄國革命
教育Wiki
目錄 |
1917年俄國革命(Russian Revolution)西元20世紀初,俄國由實行獨裁專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統治。農民佔當時人口的85%,特別是在城市中,有越來越多的勞工人口。他們的生活情況原本就是非常艱難的,但隨者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情況更加嚴重,因此在1917年2月,爆發了革命:罷工和示威遊行接連不斷。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這是革命的第一階段,之後成立了臨時政府。在一些大城市裡,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組織蘇維埃,即是工人和士兵的委員會。布爾什維克也稱共產黨人在當時的蘇維埃非常具有影響力。
西元1917年10月,革命進入第二階段,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取得政權。列寧成立新的政府,並且實行十分嚴格的計畫:沒收土地、將土地分配給農民和建立由工人管理的工廠等。12月,列寧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蘇聯從此退出戰爭。西元1918年,俄國沙皇的家族被人暗殺,保皇派組成的白軍和共產黨的紅軍爆發內戰。西元1920年,紅軍打敗白軍,結束內戰。兩年之後,蘇維埃社會主義供合國聯邦(USSR)宣布正式成立,簡稱蘇聯。並且由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列寧領導政權。該黨是運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原則。繼列寧之後,史達林接手領導蘇聯。
1919年俄國在莫斯科創立第三國際,以俄國為中心,團結一些想以行動改變社會的改革派政黨,而成立於19世紀的歐洲個社會黨業被邀請與會。它們當時被分為兩派:一派決定加入第三國際即是共產黨;另一派拒絕加入,但仍保留社會主義政黨的名稱。
中文關鍵字:尼古拉二世、 布爾什維克、列寧、 史達林
英文關鍵字:Nicholas II of Russia、Bolshevik、Vladimir Lenin、Joseph Stalin
朱明珠/著。世界歷史,2000年出版,頁88~89。紅樹林出版社。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