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Delphi法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Delphi法


教育Wiki

Delphi 法(Delphi method):

目錄

定義

「研究方法」書中,常見的量表設計技術,有五大類,包括:Likert量表、Thurstone量表、語意差異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Guttman量表、配對比較量表(scale of paired comparison)。其中,前四種量表之指標的篩選,不外乎以建構效度(收歛效度、區別效度)、信度來篩選並建構該量表的指標,或利用第三章fuzzy Delphi來篩選評估指標。有關前四種量表之概念及統計,請見作者張紹勳在台中滄海書局出版的《研究方法》、《SPSS初統分析》、《SPSS高統分析》、《SPSS多變量統計分析》。而第五種量表「配對比較量表」就是AHP法的核心概念。

內容說明

Delphi法為一種專家意見調查法,起源於美國藍德公司(Rand Company)於二次大戰後,邀請國防及軍事的專家,共同討論關於美國在二次大戰中的戰事議題,此討論方式後來被廣泛的定義在依賴專家之專業經驗,以及具有專業價值的判斷所帶來的共識,並為許多的學術研究機構所採用。Delphi的基本假定如下:

(1)團體的判斷優於個人的判斷。
(2)運用學者專家的專業知識判斷或預測事件的發展趨勢。
(3)專家所聚集的有效資訊將比其他團體所提供的資訊更具有正確性。
(4)匿名的作業方式可使參與者克服擾亂正確資訊的發生。
(5)團體的壓力可使參與者意見趨於整合。
一、Delphi的遞迴性共識決

Delphi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匿名化之群體判定的方式,以有系統的、反覆性的調查,獲取專家的群體共識,尋求一致性的意見。Delphi是可集思廣益與兼顧專家獨立判斷特質的方法,因此已被廣泛運用於科技預測、方案規劃、公共政策分析、創新的教育制度以及其它領域方面。Delphi法具有下列特性:

(1)匿名性(anonymity):

Delphi法實施的過程中並不讓受訪的專家們有交換意見的機會,因此可以避免「權威者」的壓力干擾,可自由的表示意見。

(2)操控的回饋性(controlled feedback):受訪專家在每回中均會被告知上一回問卷裡「自己」和其他受訪專家的統計資料(平均數、中位數等),受訪專家參考這些回饋資料後,再審慎進一步的評判。
(3)意見反芻(iteration):在來回數次之問卷過程中,專家對各項問題均能反覆地思考及修改其意見,直到受訪專家們對所有的問題反應均趨向一致為止。
(4)群組反應統計(statistical group response):問卷回收後,統計群組意見,以作為專家們意見集中程度的指標。儘管Delphi法有上述幾項特性,但仍然無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包括:
(1) Delphi法必須仰賴專家的直覺知識,研究結果容易受專家本身主觀判斷的干擾。
(2) Delphi法的施行過程由施測者統籌主持,因此可能會受到施測者的干擾。
(3) Delphi法施測相當耗時,不易控制進度,專家意見難免會出現前後矛盾的地方。
(4) Delphi法的最後結論大多較為籠統,無法只是詳細規劃與具體細節,因此僅能做為訂立策略時的方向指導與參考(Listone & Turoff ,1975)。針對這缺點,近來學者才提出fuzzy Delphi來改進。概括來說,Delphi法是用來「篩選」指標準則很好的方法。有關Delphi的理論與實例,請參見第三章的詳細說明。
二、Delphi的指構建構及篩選例如,以「學前特教教師專業評鑑準則」來說(鐘梅菁等人,2009),其建構程序有三步驟:
(一) 文獻探討及專家審查來建構評鑑準則之構面經由15篇文獻分析、3名專家審查等方式,所歸納「學前特教教師」相關專業知能與評鑑內涵,可分為:課程規劃、班級經營、資源運用、親師合作、專業成長、專業倫理等六構面,19項評鑑指標。
參考書目

張紹勳著/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頁14-15。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 Delphi 法

英文關鍵字: Delphi method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