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教育Wiki

目錄

導論

了解個人要從個體與環境互動關係的脈絡中才能看見。治療最初目標是使當事人能對其所經驗及行動有所覺察。經覺察,改變自然發生。治療重心在協助當事人抓取互動歷程中的想法、感覺與行動。Perls認為想要自我了解,當下當事人如何行動,遠比知道他們為何表現如此更重要。因此強調此時經驗了什麼,而非當事人說了什麼。覺察包括:頓悟、接受自己、對環境了解、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能與他人有接觸能力等。經驗是不斷變動的,因此當事人被期待重新擁有自己的眼光,非被動等待治療者給他們頓悟或答案。Fritz Perls主張完形治療是種情緒主義的治療,當事人必須靠自己站起來,自己處理自己的生命問題。Fritz Perls的治療方式:協助當事人移去環境支持而轉成自我支持,且從中將以被屏除的部份自我重新整合納入人格之中。治療即是在覺察及接觸的歷程中,提供支持及重建的環境及機會。


主要概念
  • 人性觀
  1. 當事人是傾向操縱外在環境以得到支持、不願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且逃避責任的人。
  2. 真正的知識是來自事件發生當下,接受者所產生的經驗。
  3. 治療目標不是分析,是對環境的覺察與接觸。
  • 完形治療理論的幾個原則
  1. 整體觀:只有全盤考量所有功能的情況下,個人才能被理解。
  2. 場地理論(field theory):治療師會留意並探討個人與齊環境間正在發生什麼事。環境(場地)是由個人的內在及外在世界共同組成。
  3. 影像形成歷程(the figure-formation process):從場地環境的背景中,呈現出吸引個人注意及興趣的焦點(影像)的歷程。此過程會受個人當下的主要欲求影響。
  4. 有機體的自我調整(organismic self-regulation):當原有的平衡被浮現的欲求、知覺或是興趣擾動時,個人會盡可能以本身的能力及環境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
  • 當下
  1. 留意過去是在逃避對現在的充分體驗。
  2. 治療時,治療師會讓當事人當下與他們的經驗進行即時的接觸,而非僅以旁觀的口吻敘述。
  3. 未完成的經驗常會在當下浮現。當過去對當事人當下的態度及行為有重要影響時,最好儘可能的把過去帶到當下處理。
  • 未竟事物
  1. 當影像從背景中浮現卻沒有完結時,在個人心中留存未竟事物(unfinished business),造成不可預期的情緒經驗。並且以許多方式在生活中出現,干擾當事人,混亂當下的覺察(ex:一個人未曾感受到被愛,也未被母親接納的人,不管多努力都覺得自己做不好;當下,他把需要母親肯定的需求轉向得到其他女性肯定,並發展許多伎倆,但不滿足仍舊存在,並阻礙他和女性發展真實的親密)。
  2. 未表達的情緒會引發身體的病徵,所以完形治療者強調注意身體的經驗。
  3. 僵局(impasse)或卡住的點(stuck point)指個人自認為無法自我支持,尋求外在支持的狀態。治療者的任務是協助當事人通過僵局而獲得成長。
  • 剝洋蔥似的人格:Perls以剝洋蔥來比喻成人人格的探索。當個人希望心理成熟,得要脫去精神官能症的五個層次:
  1. 虛假(the phony):以刻版印象及不真誠的方式與人互動。
  2. 恐懼(the phobic):否認那些造成難以忍受痛苦的部分自己(對此痛苦情緒的逃避)。
  3. 僵局(the impasse):企圖操縱環境,以符合我們所看、所聽、所感覺、所思考及所做的決定。在此層次下,我們會有死寂的感覺或覺得一無是處。
  4. 內爆(the implosive):如果充分經驗死寂,而不否認或淘哩,就會進入內爆層。藉由內爆的接觸,揭開自我防衛,接觸真實自我。
  5. 外爆(the explosive):剝開內爆後,會創造外爆的狀態,脫去虛假角色和藉口,並釋放原先未了非真實的我所佔據的大量能量。
  • 接觸與抗拒接觸:接觸(contact)是改變與成長的必要條件,有效的接觸是指與自然及他人產生互動時,不會因而失去自體感。抗拒接觸是種避免完全且真實的經驗此刻的防衛方式。在完形治療中,會面臨的五種主要抗拒接觸的方式為:
  1. 內攝(introjection):不加思索,且未加消化使之適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及標準,使人的精力都花在吞入所遇到的東西。
  2. 投射(projection):把部分自我屏除出丟給環境,並且不去感覺這部份的自己,也不為其負起責任,使得我們無法改變。
  3. 迴攝(retroflection):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給自己,或者把想要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轉對自己做。使自己與人及環境的互動遭受嚴重的限制。
  4. 解離(deflection):人意圖由過度的幽默、抽象的概括、問問題而不表達自己的想法、減少情緒等來避免接觸。以這種不一致的基礎與環境互動,會讓自己產生情緒上的耗竭。
  5. 融合(confluence):指自己與環境混淆不清,不太能清楚劃分內在與外在經驗。包括沒有衝突,或相信每個人所經驗的情緒及想法都是一樣的。
  • 能量(energy)與能量凍結(blocks to energy)
  1. 能量凍結為一種抗拒的方式,像是身體某部位的緊張、抖動、說話看別處避免接觸、沒有感覺、說話聲音很緊等。
  2. 治療重心在發現干擾的能量,以便讓當事人對這些感覺有所覺察,然後協助當事人將凍結的能量轉化到更能適應的行為。


治療歷程
  • 治療目標
  1. 自我覺察,並因有覺察擴大了選擇性。覺察包括對環境的理解、對自己的覺知、接受這樣的自己、自己是有接觸的能力。
  2. 逐漸為自己承擔責任,也對行為負責任,包括行動的後果。
  3. 發展技巧獲得肯定,以滿足自我需求,但不侵犯別人的權利。
  4. 由環境的支持轉向增加內在的支持。
  5. 能請求協助,也能適時地提供他人所需。
  •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1. 治療者扮演引導及催化、設計實驗、分享觀察的角色,但基本的治療任務仍要靠當事人自己完成。
  2. 治療者只是創造當世人願意試驗新方式的氣氛。
  3. 治療者重要功能之一在注意當事人的肢體語言,獲知當事人或能覺察的情緒。
  4. 治療者重視當事人語言的風格與其人格之間的關係。
  • 當事人在心理治療中的經驗
  1. 當事人是積極的參與者,是為自己找答案並賦予意義的人。
  2. Miriam Polster提出三個統整階段來描述當事人在治療中的成長:
      • 發現(discovery):當事人對自己獲得新的認識,或對舊有情境獲得新領悟,或對重要他人有新看法,這些發現常令他們訝異。
      • 調適(accommodation):包括當事人重新認知自己能有選擇的機會。
      • 同化(assimilation):當事人感覺自己有能力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意外事件,並且化被動為主動。包括當事人學會如何去影響其環境。
  • 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關係:治療者的經驗、覺察和知覺為治療歷程的"背景",當事人的覺察與反應為治療"主體"。治療者和當事人之間是人對人的關係。


完形治療的技術
  • 內在對話的練習:ex空椅技術,讓人格的優勝者(topdog)、劣敗者(underdog)對話,使當事人充分經驗內在衝突。
  • 繞圈子:邀請團體一位成員走到其他成員面前,對每個人說或做一些事情。目的是面質、冒險、開放自己、實驗新的行為、促進成長及改變。
  • 倒轉技術:請當事人演出與其典型為相反的角色。ex:請習慣討好的人演出拒絕人的角色。這技術可讓當事人接觸被埋藏及否認的部份,並協助當事人接受原本想要否認的人格特質。
  • 預演練習
  • 誇大練習:協助當事人更能察覺自己身體語言中細微的訊號與線索。ex:請腳正在發抖的當事人更用力抖腳,並對腳說話。
  • 停留在感覺中:鼓勵當事人進入原本想逃離的感覺或情緒,去面對、質問及經驗這些感覺,進而解除障礙,得到成長。
  • 完形取向對夢的工作:把夢詳細紀錄,請當事人演出夢境中各個角色。夢的每個部份都是當事人的投射,在演夢的過程中,猝不同的特質或部分相互觸動,更覺察自己的情緒本質。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