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is-Mann衝突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Janis-Mann衝突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
理論原則
人們在做重大決定時會用不同的方法以因應其心理壓力,壓力的主要來源包括擔心一旦作了某種抉擇會承受到某種事先就已知道的損失,擔憂某一重要決定在危急關頭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顧慮作出重大錯誤的決定會使自己在大眾前獻醜而損及自尊。重要的決定常會涉及價值衝突,作決定者因而必須面對一個無解的困境,他們作了任何決定都必須犧牲掉某些理想或其他有價值的目標,這會使作決定者感到焦慮、羞愧、不安,而增加了心理壓力。 無疑地,錯誤的決定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包括了分析不當、無知、偏見、衝動、時間限制及組織的政策方針等因素。但作出思慮欠周與執行效果不佳之決定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與伴隨衝突而來的動機有關-特別是在作難於抉擇的重大決定時,想要克服心理壓力的企圖。壓力產生後,人們會用不同的防衛機制試著去因應來自決定情境來的壓力,這些因應方式常損及決定歷程的效率。(註1)
心理壓力的類型
- Janis指出因應心理壓力的五種基本類型:
- 1. 無衝突的固守:作決定者忽視風險,繼續固守原有的作法。
- 2. 無衝突的改變:作決定者毫無考慮的接受任何顯著或流行的行動可線,而不顧及成本及風險。
- 3. 防禦性的逃避:作決定者逃避衝突,拖延決定,推諉作決定的責任,自編一廂情願的合理化理由,低估不利的後果,選擇性地忽略矯正性回饋訊息。
- 4. 過度警戒:作決定者慌慌張張的急於找出解決方式,在不同的備選方案間躊躇猶豫,然後衝動地抓住一個匆忙構想出的決定以求立即抒解壓力。作決定者情緒亢奮、反覆思考,他的認知基模只能產生很簡單的想法並縮小短程記憶的幅度,因而忽略對備選方案及其可能後果做全面檢視。
- 5. 警戒:作決定者仔細搜尋相關訊息,不偏不倚地去理解這些訊息,並在作抉擇前仔細評估各備選方案。
上述五種因應心理壓力的類型,對作決定而言,前四種一般都是反功能的,會導致所作的決定有缺陷。警戒雖不是萬能丹,但最能導出有效能的決定。(註2)
關鍵字
- 中文:衝突理論
- 英文: conflict theory of Janis-Mann
參考書目
- 註1 wayne k hoy(2006)。教育行政學,頁422-425。麗文文化事業。
- 註2 陳啟光 、王國明 、張淑芳 (2003)。從衝突理論觀點探討風險認知對推動產業研發計畫之影響,頁39-66。科技管理學刊。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