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PISA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PISA


教育Wiki

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劃 (PISA,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目錄

影響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評比,其指標作用愈來愈重要且明顯。

起源

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二〇〇〇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例如,二○○九年以閱讀為主科,二○一二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 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翻開PISA的測驗試題,任何一位關心教育的讀者,都可以立刻辨識出這項被國際社會普遍接納的評量目的。PISA將十五歲青少年視為「準大人」,評量目的在於檢驗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稱之為「素養」)。因此它強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而非複製學校課程的內容。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

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文字來源

親子天下雜誌網站網址: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3385&page=2 

進階資料來源

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 http://pisa.nutn.edu.tw/index.html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