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Simon_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Simon_理論


教育Wiki

Simon 理論(Simon theory)

目錄

定義

Simon(1947)認為傳統行政學過分專注組織階層、權力分配、與規章制訂的表面工作,卻無法對組織的真正特性加以瞭解。此因只檢視表面的組織結構,即很難瞭解成員運作與業務執行的形式。基於傳統的行政理論過於簡化。Simon堅持將決策過程加以彰顯,同時主張必須針對組織溝通、權力分配、與領導方式加以瞭解,如此更能深入組織的特性。基於此,Simon認為決策理論在當時是一種研究行政學的「新工具」。

內容說明

原則上,Simon的決策理論有兩項假設:(1)決策本身乃是具備有邏輯條理的理性活動;(2)決策中的各個步驟與活動應被有次序的執行,有其一定的流程。因此,Simon的決策理論又被稱為「理性決策理論」。換言之,其乃植基於理性的基礎上。什麼是理性呢?Simon認為完全取決於決策行為與目標之間的關係。如果前者能夠配合後者,即可名之為理性的(rational)。其包含特定的知能與態度,使得所選擇的行動能確切配合組織希望達成的目標。反之,如果行動不能配合目標的實現,即可視為是非理性(irrational),應該儘量避免。此外,Simon還創造出「無理性」(nonrational)的觀念,認為行動與目標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完全顧左右而言他的決策,即是無理性的行為。按照Simon的看法,學校中若發生男學生性騷擾女學生的行為,正確的決策應為立即制止並施與適當的兩性教育輔導,以達成使其不再犯的目標,此即是一種理性決策。若是校方以維護校譽為由,一再掩飾不理,最後東窗事發引起軒然大波,反使學校受傷更重,即是非理性的決策行為。至於脫離主題,竟主張立即進行男女學生分校,即可被視為是無理性的行為,對於立即目標的達成鮮少有所關聯。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Simon 理論

英文關鍵字:Simon theory

參考資料

秦夢群/著。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455~466頁,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