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Vee_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Vee_圖


教育Wiki

Vee圖(Vee diagram)

Vee圖(Vee diagram)是Novak與Gowin設計的捷思法則(heuristic),幫助老師與學生表達與紀錄科學探索「過程」與「結果」,非常適合當作學生撰寫實驗報告的結構。一般的課本只呈現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索的終極結果---科學概念,並不敘述如何得到此結果的歷程,因而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Vee圖源自於Kuhn(1962)以降的建構主義取向科學哲學,主張科學的觀察與方法都是理論隱含的,亦即所有的科學活動接受現有的科學概念所影響。但是學生在動手做時常忘記以理論為基礎;而研讀理論時,根本不知道該理論是由哪些實驗資料所建立起來的,理論與實驗似乎分裂了。學生如果以Vee圖來輔助學習,應可改善此問題。當採取合作的形式來設計科學實驗時,可以選擇Vee圖作為把知識表達出來的外在形式,本研究小組把Vee圖設計成網路化建構知識的工具。
Vee圖依序有四部分,就是問題解決所要經歷的四步驟:1.焦點問題;2.事件/物件;3.概念活動以及4.方法活動。Vee圖的第一步---亦即科學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好的問題,問題可以記錄在Vee圖的正中心。第二個步驟是把問題窄化,並且選擇某些特定事件或物件以進行觀察,這部分紀錄在Vee圖的正下方。第三個步驟要先列出自己擁有何種知識,紀錄在Vee圖的左邊。第四個步驟就是根據現有知識的指導來進行科學探索,這部分可以記錄在Vee圖的右側。
Vee圖除了可以將觀念具體化,以逐漸建構完整的科學活動,另外,更可以作為幫助學生進行後設學習即獲得後設知識。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Vee圖
英文關鍵字:Vee diagram
參考資料
孫春在、林珊如著。網路合作學習。2007初版。頁38-39。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