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Z理論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Z理論


教育Wiki

目錄

Z理論
理論原則
麥哥里(J.E.Megley)為提出此理論的主要人物,其內容為對XY理論的種種缺點,進行補充且改善,因而發展出一套兼
容並蓄且較符合現在化管理觀念的Z理論。而在Z理論中,可分為四個特性的面向去作探討,分別為綜合性、全盤性、系
統性以及生態性。

綜合性

主要為綜合X理論以及Y理論,並且取其較優之處,因而捨棄其較缺失的面向,因此成為一套中庸的權變之道。

全盤性

主要為處於一個中立者的角色,不特別偏好X理論,也不特別喜愛Y理論,因此可以達到一個整體面向的觀察。

系統性

主要在調適X理論與Y理論中較偏差之部分,並且使其回歸正軌,止於至善。

生態性

主要視團體組織為一種開發的系統,並且探究其內部環境間的交互行為,另外也著重於組織團體間互動後的行為動態。

主要觀點
  1. 制度與人要兼顧:認為管理上應人性以及制度並重,不可較偏向於某一方,才能使得管理合理化。其觀點為改善科學管:理學派以及人群關係學派上的偏差,因科學管理學派主張應以制度為重,而人群關係學派主張應以人為重,因此Z理論改善其偏誤,產生一個較中庸理論模式。
  2. 激勵與懲罰要兼用:組織團體內部對於獎懲制度應該因人而異,因為有的人需要用溝通講理的方式,才能有效促使其改善以及進步,但相對的,有的人則需要用懲罰的方式,如此一來才能達成目標,因此在團體內,對於獎勵以及懲罰,應該應每個人的個性而異,不該只有唯一的一套做法。而此也有效改善科學管理學派中以懲罰為重,以及人群關係學派中以激勵為重的行為模式。
  3. 生理與心理需要宜並重:認為人在工作時的生心狀態皆應達到一定的滿足程度,如此一來才能有效改善工作效率上的問題,並且也能使員工或者團體組員們能更有向心力,並且以愉悅的心情來達成團體間的目標。此論點也改善科學管理學派注重生理,以及人群關係學派注重心裡的侷限。
  4. 靜態與心態組織要兼顧:注重團隊間的管理模式應該以每個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組織內的獨特性來加以融合,如此才能使每個組員或者員工,能真正與團體相融合,而產生團隊之間的合作性。此中庸的理論也改善科學管理學派以靜態結構為主,以及人群關係學派以成員的行為動態為主的問題。
  5. 靜態、動態及生態組織宜並重:認為一個組織的行為除了注重內部的運作外,也要兼顧到外部生態的環境,因此認為組織或團體實質上為一個有機體,也就是社會中的一個次級系統,因而獲得也應該注重團體外的生態環境。此也改善科學管理學派中以靜態層面為主,以及人群關係學派以動態層面為主的偏誤。
參考資料
註1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頁145-146。文景出版社印行。
註2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頁39-40。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註3考用月刊社編著(1986)。教育行政,頁76-77。五南出版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